山水图为敦生作

滁阳山川素云美,烟树云峦望中起。

雨馀东渡涌波澜,日出丰亭炫青紫。

醒心丰乐久已废,一片寒芜见遗址。

天宁古刹竟何在,紫薇寒泉尚清泚。

我昔承恩来作郡,弹指光阴垂二纪。

琅琊寺里惯题诗,清流关前曾驻履。

况逢时清公事简,俗厚民安称治理。

转官银台又五秋,每忆旧游如梦里。

敦生携我昔作图,复索新吟耀桑梓。

挥毫赋就意无穷,极目滁山馀百里。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鉴赏

此诗描绘了明代诗人陈琏对滁阳山川美景的赞美与回忆。开篇“滁阳山川素云美,烟树云峦望中起”,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云雾缭绕、山川秀美的画面,展现出滁阳自然风光的壮丽与宁静。

接着,“雨馀东渡涌波澜,日出丰亭炫青紫”两句,通过雨后东渡的波澜壮阔和日出时丰亭的色彩斑斓,进一步渲染了滁阳山川的生动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醒心丰乐久已废,一片寒芜见遗址”则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丰乐亭等历史遗迹现状的感慨,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历史沧桑感。

“天宁古刹竟何在,紫薇寒泉尚清泚”两句,将视线转向了天宁古刹与紫薇寒泉,表达了对这些古老寺庙与泉水的追寻与怀念,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世事的变迁。

“我昔承恩来作郡,弹指光阴垂二纪”则回顾了诗人自己在滁州任职的经历,感叹时间飞逝,岁月悠长,充满了个人情感的深度。

“琅琊寺里惯题诗,清流关前曾驻履”两句,提到了琅琊寺和清流关,进一步丰富了滁州的历史文化背景,也体现了诗人对当地人文景观的深厚感情。

“况逢时清公事简,俗厚民安称治理”则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环境的赞赏,以及对自己作为地方官员所取得成就的自豪。

最后,“转官银台又五秋,每忆旧游如梦里”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过去任职经历的怀念,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同时“敦生携我昔作图,复索新吟耀桑梓”则点明了此诗是为朋友敦生所作,并希望新诗能照亮家乡。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历史遗迹的追忆,还有对个人经历的反思,以及对社会环境的感慨,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收录诗词(998)

陈琏(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孟尝君墓

薛城城南秋草绿,飒飒悲风撼林木。

荒凉古冢临道隅,踯躅哀歌起樵牧。

忆昔田文当国时,好贤下士思有为。

西行几乎遭虎口,赖有狐裘献幸姬。

东归不复图忠义,一旦忘齐遽归魏。

可怜身死骨未寒,诸子纷争覆宗祀。

当时门下客三千,锦衣珠履犹神仙。

鸡鸣狗盗众誇诩,争似冯生魏子贤。

凄凉旧事逾千载,冢内珍藏竟何在。

我来吊古谩登临,追悼英风发长慨。

形式: 古风

吕梁洪

吕梁天下险,巫峡可并称。

伊昔黄河与清泗,合为一水通郡城。

才出百丈洪,荡潏无时停。

旋涡回洑几十里,古潭渟滀秋泓澄。

两山夹其中,乱石高峥嵘。

不知何年鬼斧凿,中流峎崿无由平。

狂澜泻长谼,奔迸犹建瓴。

珠跳霏霏洒冬雪,震响隐隐疑雷霆。

奔流不可遏,势欲穷沧溟。

乃知此水神莫测,终日常带鱼龙腥。

昨从北京回,扁舟弄清泠。

兹晨偶经此,快我览古情。

举杯酹青山,放歌濯尘缨。

缅思尉迟公,修理费经营。

摩挲赵子碑,感慨岁月更。

矧今天子圣,德化溢八纮。

雨旸喜时若,海岳俱效灵。

龙门三峡已安妥,近岁又报黄河清。

吕梁虽云险,孰怀履险惊。

何当磨崖颂圣德,上与日月同光晶。

形式: 古风

高邮湖闻雁

甓社湖平净如镜,水色天光淡相映。

嗷嗷征雁吐清音,醉倚柁楼闲自听。

听去听来情转恶,大星将沉小星落。

霜风凄凄何处来,吹散馀音满寥廓。

对景令人忆故居,乡园遥在海之隅。

高堂白发应无恙,愿寄平安两字书。

形式: 古风

登歌风台

素灵霄啼大泽前,赤精炎炎光烛天。

阿房已灰四海沸,轵道羊车诚可怜。

谁言汉中非土地,养民致贤真上计。

三秦才定海宇清,税驾咸阳遂称帝。

沛中汤沐新赐名,万乘那忘故里情。

翠华东归喜临幸,父老子弟俱欢迎。

威加海内何雄哉,酒酣更上高高台。

大风歌来真慷慨,守国何独忘贤才。

汉家规模止如此,四百光阴犹撚指。

一旦炎灰不复然,空有荒台临泗水。

我时乘舟台下过,逸兴自觉登临多。

人间兴废等馀事,且将斗酒倾金荷。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