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到君栖迹所,竹径与衡门。亦在乾坤内,独无尘俗喧。
新泉浮石藓,崩壁露松根。更说寻僧处,孤峰上啸猿。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朋友隐逸山中的生活情景,充满了宁静与自然之美。
“到君栖迹所,竹径与衡门。”这里“栖迹所”指的是朋友的居所,这个地方被绿色的竹子和简朴的木制门户环绕,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竹径轻柔地引领着步人进入这个宁静的世界,而衡门则像是自然界中的一道界限,将尘世与山居隔开。
“亦在乾坤内,独无尘俗喧。”诗人进一步描写这种环境,它位于天地之间,却独自享受着远离尘嚣的安宁。这里没有世间的喧哗,只有大自然的声音。
“新泉浮石藓,崩壁露松根。”这两句通过对山中的泉水和岩石的描写,展现了山居生活的另一面。清新的泉水在岩石上形成了绿色的苔藓,而崩塌的岩壁下则露出参天的松树根部。这不仅是自然景观的美丽写照,也象征着坚韧不拔和生命力。
“更说寻僧处,孤峰上啸猿。”最后两句诗转向了对朋友寻找一位居住在山中的僧人的描述。孤峰之巅,只听得见猿猴的啸叫声,这里不仅传达了一种空间上的高远,也暗示着一种精神上的超脱。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山居生活的美好,以及对自然界深层次的向往。
不详
晚唐五代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福建文坛盟主”、闽中“文章初祖”。《四库全书》收《黄御史集》10卷,附录1卷
疏竹漏斜晖,庭间阴复遗。
句成苔石茗,吟弄雪窗棋。
沙草泉经涩,林斋客集迟。
西风虚见逼,未拟问京师。
俗间尘外境,郭内宅中亭。
或有人家创,还无莲幕馨。
石曾湖岸见,琴误岳楼听。
来客频频说,终须作画屏。
庐阜东林寺,良游耻未曾。
半生随计吏,一日对禅僧。
泉远携茶看,峰高结伴登。
迷津出门是,子细问三乘。
犹自莓苔马迹重,石嵌泉冷懒移峰。
空垂凤食檐前竹,漫拔龙形涧底松。
隔岸青山秋见寺,半床明月夜闻钟。
谁能惆怅磻溪事,今古悠悠不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