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文与可以六言诗相示因道济南事作十首(其七)

终岁常亲鞭扑,此生知负诗书。

欲寻旧学无处,时有故人起予。

形式: 六言诗 押[鱼]韵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辙所作的《答文与可以六言诗相示因道济南事作十首》中的第七首。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一生未能深入学习诗书的遗憾,以及在老友的激励下重新燃起对学问的热情。

“终岁常亲鞭扑”,开篇以“鞭扑”二字形象地描绘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为了学业和道德修养,经常受到家长或师长的严格管教和训导。这既体现了古代教育的严苛,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自身成长经历的深刻回忆。

“此生知负诗书”,紧承上句,诗人自省一生,深知自己在诗书学问方面有所欠缺,表达了对未能更深入研习经典文化的遗憾之情。这里的“负”字,既有辜负之意,也暗含着对自己未能充分利用时间、精力去追求学问的自责。

“欲寻旧学无处”,转折之处,诗人流露出一种无奈和迷茫的情绪。在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后,他渴望回到过去,寻找那些曾经被忽视的知识和学问,却发现已无从寻起。这不仅是对个人求学之路的反思,也是对时光流逝、机会错过的感慨。

“时有故人起予”,最后两句,诗人的思绪由个人转向外界,提到有时老朋友的鼓励和启发,能够激发他重新思考和探索学问的热情。这里“故人”不仅指具体的某位朋友,也象征着那些在人生旅途中给予帮助和启示的人们。通过他们的鼓励和支持,诗人仿佛找到了继续前行的动力,重拾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富有哲理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己过往求学经历的回顾与反思,以及在友情的激励下重新点燃学习热情的过程。它不仅是一次个人心灵的对话,也蕴含着对教育、成长和友情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答文与可以六言诗相示因道济南事作十首(其八)

故人远在江汉,万里时寄声音。

闻道禅心寂寞,未废诗人苦吟。

形式: 六言诗 押[侵]韵

答文与可以六言诗相示因道济南事作十首(其九)

佳句近参风雅,微词间发离骚。

窃欲比君庾信,莫年诗赋尤高。

形式: 六言诗 押[豪]韵

答文与可以六言诗相示因道济南事作十首(其十)

相思欲见无路,满秩西归有时。

及君铃阁少事,饮我松醪满卮。

形式: 六言诗 押[支]韵

次韵李公择以惠泉答章子厚新茶二首(其二)

新诗态度霭春云,肯把篇章妄与人。

性似好茶常自养,交如泉水久弥亲。

睡浓正想罗声发,食饱尤便粥面匀。

底处翰林长外补,明年谁送霅溪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