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辙所作的《答文与可以六言诗相示因道济南事作十首》中的第七首。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一生未能深入学习诗书的遗憾,以及在老友的激励下重新燃起对学问的热情。
“终岁常亲鞭扑”,开篇以“鞭扑”二字形象地描绘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为了学业和道德修养,经常受到家长或师长的严格管教和训导。这既体现了古代教育的严苛,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自身成长经历的深刻回忆。
“此生知负诗书”,紧承上句,诗人自省一生,深知自己在诗书学问方面有所欠缺,表达了对未能更深入研习经典文化的遗憾之情。这里的“负”字,既有辜负之意,也暗含着对自己未能充分利用时间、精力去追求学问的自责。
“欲寻旧学无处”,转折之处,诗人流露出一种无奈和迷茫的情绪。在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后,他渴望回到过去,寻找那些曾经被忽视的知识和学问,却发现已无从寻起。这不仅是对个人求学之路的反思,也是对时光流逝、机会错过的感慨。
“时有故人起予”,最后两句,诗人的思绪由个人转向外界,提到有时老朋友的鼓励和启发,能够激发他重新思考和探索学问的热情。这里“故人”不仅指具体的某位朋友,也象征着那些在人生旅途中给予帮助和启示的人们。通过他们的鼓励和支持,诗人仿佛找到了继续前行的动力,重拾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富有哲理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己过往求学经历的回顾与反思,以及在友情的激励下重新点燃学习热情的过程。它不仅是一次个人心灵的对话,也蕴含着对教育、成长和友情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