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乐四首(其四)

山林何所乐,幽处两三家。

曲径新移竹,疏篱旧著花。

岚烟千嶂合,野水一桥斜。

谁道无音乐,渔阳有掺挝。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和谐的山林生活画卷。诗人俞德邻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林中隐居者的乐趣与闲适。

首句“山林何所乐”,开门见山地提出了问题,引人思考山林之乐所在。接着,“幽处两三家”点明了居住环境的清幽与简朴,暗示着远离尘嚣的宁静生活。随后,“曲径新移竹,疏篱旧著花”两句,通过描绘新建的竹径和旧有的疏篱旁盛开的花朵,营造出一种自然与生活的和谐共存之感。竹子象征着坚韧不拔,花朵则代表着生机与美丽,两者结合,既体现了自然之美,也寓意着生活中的美好与希望。

“岚烟千嶂合,野水一桥斜”进一步渲染了山林的壮丽景色。千嶂之上,岚烟缭绕,展现出山峦叠翠的壮观景象;而远处,一条小桥横跨在蜿蜒的溪流之上,桥身斜斜,与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画面。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也暗含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向往与赞美。

最后,“谁道无音乐,渔阳有掺挝”一句,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山林生活的独特理解。诗人认为,虽然外界可能认为山林中缺少音乐,但在这里,自然界的风声、鸟鸣、水流声等,都是大自然赋予的美妙乐章。尤其是“渔阳有掺挝”,这里的“渔阳”并非实指,而是借用来形容山林中的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如同一场自然界的音乐盛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林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

收录诗词(382)

俞德邻(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籍永嘉平阳(今属浙江),父卓为庐江令,侨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度宗咸淳九年(1273)浙江转运司解试第一,未几宋亡。入元,累受辟荐,皆不应。因性刚狷,名其斋为佩韦(本集卷八《佩韦斋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卒,年六十二。遗著由其子庸辑为《佩韦斋文集》十六卷(其中诗七卷),于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刊行,另有《佩韦斋辑闻》四卷。事见本集卷首元建安熊禾序,《至顺镇江志》卷一九有传

  • 籍贯:自号太玉山
  • 生卒年:1232~1293

相关古诗词

淮楚绝无行乐地万柳池边有开元小寺稍洁因载酒约淮上翁荀桂叔林绍先诸友同游

柳外澄波系小艖,玉皇宫畔梵王家。

蚁浮腊味杯行酒,鹤避晴烟灶煮茶。

客里招邀惭草率,座中沾洽笑兰阇。

杖藜归路西风晚,一抹寒林万点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次韵夏楚材登山阳故城有感

金粟松摧故国荒,春秋未作叹诗亡。

十年漂泊家千里,百代兴衰梦一场。

蠙浦风清波鸭绿,渔梁春暖酒鹅黄。

相逢且尽尊前醉,莫遣愁多白发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初度留山阳

茫茫南国遍旌旗,九日明朝有所思。

元亮暮年书甲子,灵均初度忆庚寅。

鱼龙寂寞秋江阔,豺虎从衡客路危。

归去白云堪共卧,万山深处结茅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答淮上翁二首(其一)

风雨凄凄战客衣,长淮东去雁南飞。

碧山学士老复老,芳草王孙归不归。

尊酒细论悲昨梦,囊书空负笑前非。

木奴千辈侯千户,早晚应须赋式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