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其二)

西山何所有,深谷多芳薇。

采采者谁子,叔齐与伯夷。

食粟良可耻,采薇非为饥。

姬氏除暴乱,八百会不期。

天下皆称圣,斯人独是非。

高节凛千祀,纲常以扶持。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感遇(其二)》由明代诗人郑梦周所作,通过描绘西山深谷中的芳薇,以及古代义士叔齐与伯夷的故事,表达了对高尚节操和坚守原则的赞美。

首句“西山何所有,深谷多芳薇”以自然景观开篇,西山的景色被描绘得静谧而充满生机,深谷中生长着众多芬芳的花朵,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氛围。

接着,“采采者谁子,叔齐与伯夷”将话题转向历史人物,点出了叔齐与伯夷这两位古代义士的名字。他们选择在粮食充足的情况下拒绝食用,宁愿采食野菜以保持自己的尊严和道德底线,这种行为体现了他们的高尚品质。

“食粟良可耻,采薇非为饥”进一步阐述了叔齐与伯夷的行为动机,并强调了他们并非因为饥饿才做出这样的选择,而是出于对道德和原则的坚持。

“姬氏除暴乱,八百会不期”提到了周朝初年的历史背景,暗示了叔齐与伯夷所处的时代背景,即周武王推翻商纣王的暴政,建立周朝。他们选择坚守道义,不与新政权合作,反映了他们对正义和道德的执着追求。

“天下皆称圣,斯人独是非”指出尽管天下人都称赞周朝的圣明,但叔齐与伯夷却独自站出来反对,表达了他们对传统权威和既定秩序的质疑与挑战。

最后,“高节凛千祀,纲常以扶持”总结了叔齐与伯夷的高尚节操,他们的行为如同千年不朽的丰碑,支撑和维护了社会的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

整首诗通过对叔齐与伯夷故事的叙述,表达了对高尚道德和坚守原则的崇高敬意,同时也反思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在面对权力与道德抉择时应有的态度。

收录诗词(16)

郑梦周(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感遇(其三)

淳风去已远,世道日幽昧。

征伐降殷周,祥麟竟遇害。

凤凰化鸡鹜,兰蕙为萧艾。

嗟哉孔与孟,天意屡颠沛。

时运既如此,生民复何赖。

形式: 古风 押[泰]韵

感遇(其四)

人心如云雨,翻覆忽须臾。

素丝变其色,安能复其初。

哑哑群飞鸟,集我田中庐。

雌雄竟莫辨,泣涕空欷歔。

形式: 古风

江南柳

江南柳,江南柳,春风袅袅黄金丝。

江南柳,年年好,江南行客归何时?

苍海茫茫波万丈,乡关远在天之涯。

天涯之人日夜望归舟,坐对落花空长叹。

但识相思苦,那识行人行路难。

人生莫作远游客,少年两鬓如霜白。

形式: 古风

旅怀(其一)

生平南与北,心事转蹉跎。

故国海西岸,孤舟天一涯。

梅窗春色早,板屋雨声多。

独坐消长日,那堪苦忆家。

形式: 五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