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至新安杂感(其二)

六六青峰卷幔收,当时因病滞冥搜。

山灵重与开生面,疟鬼何能阻再游。

旧物尚馀双蜡屐,此身无恙一扁舟。

祇愁明日丹台访,相见轩皇也白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的《重至新安杂感(其二)》。诗中描绘了诗人再次游览新安时的复杂心情和对自然、历史的深刻感悟。

首句“六六青峰卷幔收”,以“六六”点明山峰之多,形象地描绘出群山起伏、云雾缭绕的壮丽景象。诗人仿佛在卷起厚重的幔帐,揭示出隐藏于其中的青翠山峦,展现出一种神秘而又壮观的自然之美。

接着,“当时因病滞冥搜”一句,透露出诗人过去曾因病未能深入探索新安的遗憾。这里不仅表达了对过往未能亲身体验新安美景的惋惜,也暗含着对健康、自由生活的向往。

“山灵重与开生面,疟鬼何能阻再游。”这两句诗中,诗人将山灵拟人化,赋予其生命,表达出山川之灵再次开启新视野,让诗人得以再次畅游的喜悦之情。同时,通过“疟鬼”的比喻,巧妙地暗示了疾病对旅行的阻碍,而今已克服,重获自由与健康的欣喜。

“旧物尚馀双蜡屐,此身无恙一扁舟。”这两句则转向对个人经历的回顾与感慨。诗人提到自己还保留着当年的“双蜡屐”,即木底鞋,这不仅是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也是对自己曾经足迹的纪念。而“此身无恙一扁舟”则表达了诗人当前身体健康,能够自由自在地乘舟游历的满足感。

最后,“祇愁明日丹台访,相见轩皇也白头。”这一句充满了对未来的忧虑与期待。诗人担心自己可能无法见到传说中的仙人或帝王,同时也预感到自己年华老去,与他们相见时或许也会是白发苍苍。这种既充满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又带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展现了诗人深邃的人生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自然景观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健康、自由以及历史的深刻感悟,以及对未来命运的忧虑与期待,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收录诗词(1183)

黄景仁(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诗人。一字仲则。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 字:汉镛
  • 号:鹿菲子
  • 籍贯: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
  • 生卒年:1749~1783

相关古诗词

重至新安杂感(其三)

司马清狂宾从贤,一时文宴极流连。

新符已绾鄱阳守,旧馆谁开北海筵。

到日仍看訚似市,个中会坐夜如年。

楼台易主人非昔,燕子生涯绝可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重至新安杂感(其四)

五载营巢苦未安,此心常似越梅酸。

渔樵旧侣犹相讯,猿鹤深盟忍遽寒。

见长僧雏能说法,自栽堤柳已垂栏。

依然著白随行路,渐有儿童冷眼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新安与洪稚存

昔卧碧溪月,日对天都云。

芳樽独倾倒,扼腕无夫君。

哀猿与落狖,一一悲离群。

转徙四五年,此间忽携手。

名山对故人,问我开怀否。

甫见藤萝花,今来荫溪路。

溪边一片石,我坐思君处。

相思亦云切,相见幸勿疏。

且有向平约,百年方及初。

形式: 古风

夜行

踯躅行宵路,苍茫不自愁。

无人烟草阔,绕足水泉柔。

柝远疑村近,星明识径幽。

未知身过处,可有屐痕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