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至新安杂感(其四)

五载营巢苦未安,此心常似越梅酸。

渔樵旧侣犹相讯,猿鹤深盟忍遽寒。

见长僧雏能说法,自栽堤柳已垂栏。

依然著白随行路,渐有儿童冷眼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的《重至新安杂感(其四)》。黄景仁以细腻的情感和深沉的思考,描绘了自己再次回到新安时的复杂心情。

首句“五载营巢苦未安”,诗人回顾过去五年的生活,虽然努力构建自己的生活,但内心仍感到不安与困扰,隐含着对过往岁月的反思与不满。接着,“此心常似越梅酸”一句,以越地的酸梅比喻内心的酸楚,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涩与挣扎。

“渔樵旧侣犹相讯,猿鹤深盟忍遽寒。”这两句转而描写诗人与老友的重逢,以及与自然界的亲密关系。在与老友的交谈中,诗人感受到了温暖与慰藉;同时,与猿鹤的深厚情谊,也让他在孤独与困顿中找到了一丝安慰。然而,面对生活的严酷,这份温暖与慰藉显得格外珍贵。

“见长僧雏能说法,自栽堤柳已垂栏。”这两句描绘了诗人见到成长的小和尚能讲经说法,以及自己亲手种植的柳树已经长成,可以作为栏杆的情景。这既是对个人成长的感慨,也是对自然界生命力的赞美。通过这些细节,诗人展现了对生命不断向前发展的肯定与欣赏。

最后,“依然著白随行路,渐有儿童冷眼看。”这两句表达了诗人虽然依旧保持着自己的风格与坚持,但在旁人眼中可能显得有些与众不同,甚至被误解或冷眼看待。这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对个性与独立思想的接纳程度,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坚守与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面对生活挑战时的复杂心境,以及对自我、友情、自然和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1183)

黄景仁(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诗人。一字仲则。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 字:汉镛
  • 号:鹿菲子
  • 籍贯: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
  • 生卒年:1749~1783

相关古诗词

新安与洪稚存

昔卧碧溪月,日对天都云。

芳樽独倾倒,扼腕无夫君。

哀猿与落狖,一一悲离群。

转徙四五年,此间忽携手。

名山对故人,问我开怀否。

甫见藤萝花,今来荫溪路。

溪边一片石,我坐思君处。

相思亦云切,相见幸勿疏。

且有向平约,百年方及初。

形式: 古风

夜行

踯躅行宵路,苍茫不自愁。

无人烟草阔,绕足水泉柔。

柝远疑村近,星明识径幽。

未知身过处,可有屐痕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道中偶成

在家习便散,手足忘劳劬。

筋疲肉笃懒栉沐,晓卧更厌当关呼。

在路不自由,鸡鸣辄惧发。

万家晓梦犹未醒,带黑城门半呀豁。

出城历乱经溪塘,野风吹来沁骨凉。

雾收山色隔林见,日出人影欹波长。

车幨不卷续馀梦,梦闻人语过村庄。

饥来道旁饭,饭罢复危坐。

尘头渐障岚气昏,铃语时闻鸟声和。

闲吟闲眺睡复醒,百折纡途若缘磨。

城郭仍从瞑色逢,市尘又向灯前过。

一椽待我宿,嗒然解囊卧。

一日复一日,一宵仍一宵。

去路日以远,别家日以遥。

一衣与一食,千里悬相招。

吁嗟劳人亦已劳,何日归作西峰樵。

形式: 古风

西岩石佛像

古壁呼灯照,天然金粟装。

石开生外相,云见定中光。

已觉空山静,还愁过客忙。

大千烦恼意,合眼未能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