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感遇十八首(其八)》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陈子升所作。诗中以墨翟造木鸢和梓庆削鐻两个典故为引,表达了对技艺追求与社会评价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
墨翟造木鸢,三年乃能飞。梓庆齐七日,削鐻侔精微。
这两句通过墨翟和梓庆的故事,展现了古代匠人对于技艺的执着追求。墨翟花费三年时间,终于让木鸢得以飞翔;梓庆在齐国七天的时间里,将鐻(一种乐器)雕刻得精细无比。这两位古代工匠的成就,体现了他们对技艺极致的追求,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
从来绝世技,宁寂中自挥。
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技艺的卓越性,以及匠人在孤独中自我实现的过程。绝世之技,往往需要匠人在寂静中,不受外界干扰,独自挥洒技艺,才能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
至妙待孤赏,甘为庸俗讥。
最后两句则揭示了技艺与社会评价之间的矛盾。真正的艺术或技艺,往往需要等待知音的欣赏,而非迎合大众的口味。诗人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感慨,即高超的技艺可能不被理解或认可,甚至遭受庸俗之人的非议。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引用,探讨了技艺追求与社会评价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在追求卓越过程中面临的孤独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