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崔邠登鹳雀楼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鹳雀楼西边有百尺高的桅杆,水边的树木和天上的云彩一片迷茫。
汉朝的音乐和鼓声如今只剩流水声,魏国的山河在夕阳下显得苍茫。
千年的往事已逝,却仍觉得太快,一天的忧虑也显得漫长。
风尘烟雾中思念故乡,即使春天不在远方,心中也充满哀伤。

注释

鹳雀楼:古代楼阁名,位于黄河岸边。
樯:船上的桅杆。
汀洲:水边的平地。
云树:高耸入云的树木。
汉家:指汉朝。
箫鼓:古代乐器,此处代指音乐。
空流水:形容箫鼓声已消失,只剩下流水声。
魏国:历史上三国时期的魏国。
半夕阳:夕阳照射下的景象。
事去千年:过去的千年历史。
犹恨速:仍然感到快速流逝。
愁来一日:一天的忧虑。
风烟:风尘和烟雾。
归望:对故乡的思念。
远目:远眺的目光。
自伤:自我感伤。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景象,通过对比和反差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和历史变迁的感慨。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这两句开头便描绘出一幅壮丽的画面,鹳雀楼高耸入云,其西侧有百尺高的桅杆,与对岸的云和树木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种辽阔与神秘的氛围。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这两句通过对汉朝的箫声和魏国的山河景色进行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于历史的回忆和眷恋之情。汉家的箫声随着水流飘散,不禁让人思索到昔日辉煌;而魏国的山河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更加庄严肃穆,仿佛可以穿越时空,触摸到历史的脉络。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一件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了一千年,但在记忆中依旧觉得太过仓促;相反,一天的忧愁却因为思绪万千而变得异常漫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面对风和烟霭交织的景象,不禁生出归心,以及在遥远的目光中,即便不是春天,也会不由自主地感到悲伤。这不仅是因为景色触发情感,更是由于内心深处对于美好事物易逝的无奈和哀愁。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历史时光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历史变迁以及个人情感的深刻体悟。

收录诗词(168)

李益(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 字:君虞
  • 生卒年:约750—约830

相关古诗词

同萧鍊师宿太乙庙

微月空山曙,春祠谒少君。

落花坛上拂,流水洞中闻。

酒引芝童奠,香馀桂子焚。

鹤飞将羽节,遥向赤城分。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寻纪道士偶会诸叟

山阴寻道士,映竹羽衣新。

侍坐双童子,陪游五老人。

水花松下静,坛草雪中春。

见说桃源洞,如今犹避秦。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过马嵬二首(其一)

路至墙垣问樵者,顾予云是太真宫。

太真血染马蹄尽,朱阁影随天际空。

丹壑不闻歌吹夜,玉阶唯有薜萝风。

世人莫重霓裳曲,曾致干戈是此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