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山阴寻道士,映竹羽衣新。
侍坐双童子,陪游五老人。
水花松下静,坛草雪中春。
见说桃源洞,如今犹避秦。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幽的山水田园图景,诗人在山阴之地寻访一位道士,映衬着竹林,穿着轻便的羽衣,显得格外新鲜。道士身边有侍坐的双童子,给人以纯真无邪的感觉,同时陪伴他的还有五位老者,共同游历在这片静谧之地。
水花与松下相映,营造出一种清净悠然的氛围。坛草中蕴藏着雪中的生机,透露出一丝春意,令人感到即便是在严冬,也有生命力的萌动。
最后两句提到“见说桃源洞,如今犹避秦”,诗人通过对桃源仙境的描述,表达了对世外桃源、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世界的逃离。这里的“避秦”不仅是指历史上的避秦,更有脱离尘世纷扰之意。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道士生活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于超然物外、隐逸自在的一种精神追求。
不详
唐代诗人,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路至墙垣问樵者,顾予云是太真宫。
太真血染马蹄尽,朱阁影随天际空。
丹壑不闻歌吹夜,玉阶唯有薜萝风。
世人莫重霓裳曲,曾致干戈是此中。
金甲银旌尽已回,苍茫罗袖隔风埃。
浓香犹自随鸾辂,恨魄无由离马嵬。
南内真人悲帐殿,东溟方士问蓬莱。
唯留坡畔弯环月,时送残辉入夜台。
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
愁人不愿听,自到枕前来。
风起塞云断,夜深关月开。
平明独惆怅,落尽一庭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