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明代诗人王鏊创作,题为《静观楼成众山忽见》。诗中描绘了诗人登楼远眺,山景忽现的情境,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首句“山居尽日不见山,楼上山来自何处”,以反问开篇,表达诗人日常居住在山中,却因云雾遮蔽而难以见到山景,直到登上高楼,山才突然映入眼帘,引人遐想。
接着,“中峰独立群峰随,头角森森出林树”两句,生动描绘了山峰的形态,中峰独立于群山之中,群峰围绕,山峰的轮廓在林木间若隐若现,展现出山的雄伟与神秘。
“澄湖万顷从中来,浪捲三山欲飞去”则将视线转向湖面,湖水广阔无垠,似乎是从山中涌出,波涛翻滚,仿佛要将远处的山卷走,营造出一种动态之美。
“得非奋迅从地出,无乃飞腾自天下”两句,诗人运用想象,推测山的出现可能是地心力量的爆发,或是天外飞来的奇迹,表达了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与好奇。
“我来楼上何所为,长日观山与山语”点明了诗人的目的,他来到楼上并非为了其他,而是为了长时间地观赏山景,与山对话,寻求心灵的宁静与和谐。
“东风吹醉还吹醒,山自为宾我为主”最后两句,以自然界的风作为比喻,东风既能让诗人感到醉意,也能唤醒他的清醒,山成为了宾主关系中的主角,诗人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与自然和谐共处。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探索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