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口义成

见彻深微字字精,五千言在与谁明。

事因借喻多成谤,经不分章况立名。

数十有三元是一,道虚无实始为盈。

苏云近佛非知老,老说长生佛不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林希逸所作,名为《老子口义成》。诗中探讨了对《道德经》的理解与解读,以及对“道”的深刻理解。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鉴赏:

首句“见彻深微字字精”,表达了诗人对《道德经》文字的深入理解和精细解读。他认为每一字每一句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需要仔细品味。

接着,“五千言在与谁明”提出疑问,五千字的《道德经》究竟与谁人分享其真谛?这反映了对经典传播和理解的思考。

“事因借喻多成谤,经不分章况立名。”这两句指出,由于《道德经》中的许多内容通过比喻来表达,容易引起误解或争议。同时,没有明确章节划分和命名,也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数十有三元是一,道虚无实始为盈。”这里引用了《道德经》中的思想,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诗人强调“道”是虚无而真实的,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达到真正的圆满。

最后,“苏云近佛非知老,老说长生佛不生。”这一句对比了苏东坡与老子的观点,苏东坡接近佛教的思想,但并非真正理解老子的精髓。而老子则认为追求长生不老是错误的观念,体现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道德经》的解读,展现了诗人对道家哲学的独到见解,以及对经典文本深层含义的探索。

收录诗词(809)

林希逸(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列子口义成

庄列源流本一宗,微言妙趣不妨同。

但知绝迹无行地,岂羡轻身可御风。

二义乖违刘绝识,八篇参校湛何功。

就中细细为分别,具眼应须许此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重修考工记口义

千金求得自河间,此记尤奇似五官。

文苦聱牙精识少,物穷纤悉辨名难。

牙围以后图方见,口义于今缺不完。

师说幸然无失坠,书成只恨鬓凋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读关尹子

青牛车后抱关翁,师已西游道却东。

著论九篇今独在,命名一字古无同。

不知身老传谁氏,可爱文奇似考工。

博大真人庄所敬,寥寥千载想宗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题新稿

少日无端苦学诗,倚楼面壁总成痴。

断无子美惊人语,差似尧夫遣兴时。

最上宗风埋没久,新来家数见闻知。

吾生恐被师传误,自比灵云更不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