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偈(其六十四)

人有五般花,花兰变成香。

氤氲满故宅,供养本爷娘。

有人见不识,报道十月桑。

外尘一念爱,合成五色囊。

囊中起三柱,柱上有千梁。

梁变成地狱,地狱作天堂。

缘个一群贼,自作自消亡。

纵令存草命,何时还故乡?

文字说定慧,定慧是爷娘。

何不依理智,逐色在他乡。

早须归大宅,孝顺见爷娘。

形式: 偈颂 押[阳]韵

翻译

人生有五种花,兰花变为香。
香气弥漫旧居,供奉父母双亲。
有人见而不识,说是十月桑。
世俗之心贪恋,化为五彩囊。
囊中有三根柱,柱上架千条梁。
梁柱幻化为地狱,地狱又成天堂。
因一群盗贼,自食其果灭亡。
即使苟活,何时能回乡?
文字教诲定慧,定慧如父母。
为何不依理智,流浪在他乡。
应早日回归故居,孝敬父母。

注释

五般花:指人生的五种象征或阶段。
氤氲:形容香气浓郁。
故宅:旧居,老家。
本爷娘:指最初的父母或根源。
十月桑:可能指桑树在秋季结出的果实,象征成熟或收获。
一念爱:一时的贪念或痴迷。
五色囊:象征五彩斑斓的生活或欲望。
三柱:可能指重要的支柱或关键点。
千梁:形容众多的支撑或复杂的关系。
群贼:比喻贪婪或堕落的人群。
草命:勉强维持的生命。
定慧:佛教中的智慧,指明辨是非的智慧。
理智:理性的思考和判断。
他乡:异乡,非故乡。
大宅:可能指家或归宿。
孝顺:尊敬和服从父母。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庞蕴的作品,名为《诗偈(其六十四)》。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佛教色彩浓厚的诗歌,融合了道教和佛教的一些元素。

诗中开篇即写“人有五般花,花兰变成香”,这里的“五般花”可能指的是人的五官,而“花兰变成香”则是形容人的修养达到了一种境界,使得身心都散发出美好的气息。紧接着,“氤氲满故宅,供养本爷娘”表达了诗人对父母的孝顺之情,以及通过宗教修行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然而,有人却不了解这种修行之道,因此“有人见不识,报道十月桑”。这里的“十月桑”可能是指秋天的桑树,但在佛教中,桑树也常被用作比喻,以表达生死轮回的无常。诗人接着写到“外尘一念爱,合成五色囊”,这里的“外尘”可能指的是世间的烦恼和欲望,而“五色囊”则是修行者的法宝或是一种象征。

接下来的“囊中起三柱,柱上有千梁。梁变成地狱,地狱作天堂”描述了一种修行后的境界变化,从地狱到天堂的转化,体现了佛教中的因果观念和重生观。

随后,“缘个一群贼,自作自消亡”可能是在说那些不明智的人,他们自己的行为导致了自己的毁灭。紧接着,“纵令存草命,何时还故乡?”表达了一种对归根的渴望,即使生命脆弱如草,也希望能够回到最初的家园。

最后两句“文字说定慧,定慧是爷娘。何不依理智,逐色在他乡。”则是在劝导人们要通过修行来达到智慧和定力,而不是盲目地追求世间的色相。诗歌以此结束,传递了诗人对于宗教信仰与个人修养之间关系的思考。

整首诗充满了哲理,体现了诗人对生命、宇宙以及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收录诗词(204)

庞蕴(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诗偈(其六十五)

斋须实相斋,戒须实相戒。

有相持斋戒,到头归败坏。

败坏属无常,从何免三界。

形式: 偈颂 押[卦]韵

诗偈(其六十六)

心王不了事,遮莫向名山。

纵令见佛像,实以不相关。

猿猴见水月,捉月始知难。

形式: 偈颂

诗偈(其六十七)

缘事求解脱,累劫无出期。

直须入理性,成佛更无疑。

虽然不受记,见是世尊儿。

形式: 偈颂 押[支]韵

诗偈(其六十八)

如来悯诸子,平等无高下。

诸子自愚痴,所以难教化。

直心是道场,子心转奸诈。

遣子净三业,转爱论俗话。

遣子内脩真,向外转寻假。

遣子学无相,捻他有相把。

无诤最第一,论义成相骂。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