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其十二)元溪不见梅

千丈清溪百步雷。柴门都向水边开。

乱云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日影来。

穿窈窕,历崔嵬。东林试问几时栽。

动摇意态虽多竹,点缀风流却少梅。

形式: 词牌: 鹧鸪天

翻译

千丈清溪百步雷,柴门都向水边排。
纷乱的云彩带着炊烟飘散,野外的水流静悄悄地映着阳光。
竹径蜿蜒曲折,穿越高低起伏的山峦,东林寺你是在何时种植的呢?
虽然竹子摇曳生姿,但缺少梅花的点缀,风流韵味略显不足。

注释

千丈:形容溪流非常长。
清溪:清澈的小溪。
雷:比喻溪流声势大。
柴门:简陋的木门。
水边:靠近溪流的地方。
乱云:随意飘动的云彩。
炊烟:做饭产生的烟雾。
野水:野外的自然水域。
日影:太阳的影子。
窈窕:形容竹径曲折优美。
崔嵬:形容山势险峻。
东林:指东林寺。
几时栽:何时种植的。
意态:姿态和情态。
多竹:竹子很多。
点缀:装饰或增添。
风流:指风雅的情趣。

鉴赏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田园景象。"千丈清溪百步雷"写出了溪流的清澈与宽阔,仿佛有雷鸣般的流水声,展现出溪流的活力。"柴门都向水边开"则描绘了村舍依水而建,生活气息浓厚。

"乱云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日影来"两句,通过炊烟和日影的动态,进一步渲染了宁静而生动的画面,表现了自然与生活的和谐共处。"穿窈窕,历崔嵬"描绘了溪流曲折蜿蜒,穿越山岭的壮观景色。

"东林试问几时栽"暗示了诗人对东林寺的向往,可能暗含对隐逸生活的想象。最后两句"动摇意态虽多竹,点缀风流却少梅"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遗憾的是在这样的美景中,梅花的踪迹不多,显得有些寂寞。

整体来看,这首词以清新自然的笔触,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秀美风光,同时也寓含了诗人的情感寄托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762)

辛弃疾(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140-1207

相关古诗词

鹧鸪天

一片归心拟乱云,春来谙尽恶黄昏。

不堪向晚檐前雨,又待今宵滴梦魂。

炉烬冷,鼎香氛,酒寒谁遣为重温?

何人柳外横斜笛?客耳那堪不忍闻!

形式: 词牌: 鹧鸪天

鹧鸪天(其一)鹅湖寺道中

一榻清风殿影凉,涓涓流水响回廊。千章云木钩辀叫,十里溪风稏香。

冲急雨,趁斜阳,山园细路转微茫。倦途却被行人笑:只为林泉有底忙!

形式: 词牌: 鹧鸪天

鹧鸪天(其三)鹅湖归病起作

翠竹千寻上薜萝。东湖经雨又增波。

只因买得青山好,却恨归来白发多。

明画烛,洗金荷。主人起舞客齐歌。

醉中只恨欢娱少,明日醒时奈病何。

形式: 词牌: 鹧鸪天

鹧鸪天(其四)重九席上再赋

有甚闲愁可皱眉。老怀无绪自伤悲。百年旋逐花阴转,万事长看鬓发知。

溪上枕,竹间棋。怕寻酒伴懒吟诗。十分筋力夸强健,只比年时病起时。

形式: 词牌: 鹧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