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荒叹

我行洞庭野,万木皆葳蕤。

就中柑与橘,立死无孑遗。

借问何以然,野老为予说。

前年与今年,山中天大雪。

自冬徂新春,冰冻太湖彻。

洞庭苦无田,种橘充田租。

霜馀树树金,寄此万木奴。

悠悠彼苍天,三白望为瑞。

如何为橘灾,斩伐如剑利。

饤饾索宾筵,贡篚缺王事。

曾闻后皇树,不过淮之郊。

他处岂独无,洞庭号珍苞。

衢州徒菌蠢,湘潭亦寥梢。

地气信有偏,天灾曷仍遭。

物贵固难成,难成复易槁。

遂令洞庭人,为计恨不早。

从今原隰间,只种桑与枣。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名为《橘荒叹》,是明代诗人王鏊所作。诗中描绘了洞庭湖地区因极端天气导致橘树大量死亡的景象,反映了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首句“我行洞庭野,万木皆葳蕤”描绘了洞庭湖地区的自然风光,万木繁茂,生机勃勃。然而,接下来的“就中柑与橘,立死无孑遗”两句,笔锋一转,描述了橘树遭受的灾难,它们在一夜之间全部枯萎死亡,无一幸免。

诗人接着询问原因,引出“野老为予说”,通过老农的解释,揭示了这场灾难的起因——前年和今年山中连续遭遇大雪,冰冻覆盖了整个太湖,洞庭湖地区因缺乏耕地,只能种植橘树来缴纳田租。橘树在霜后金黄一片,但突如其来的严寒和冰冻导致它们全部死亡。

诗人感慨于大自然的无情,尽管人们期待着“三白”(连续降雪)带来的瑞雪兆丰年,却没想到这反而成了橘树的致命打击。诗中提到,橘树的死亡导致了食物供应的短缺,影响了人们的宴席和国家的财政收入。同时,诗人还提到了橘树在其他地区的分布情况,以及地气的偏颇和天灾的频繁发生,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最后,“物贵固难成,难成复易槁。遂令洞庭人,为计恨不早。从今原隰间,只种桑与枣。”表达了对橘树死亡的惋惜之情,并提出了从今以后应考虑种植更为耐寒的作物,如桑和枣,以减少类似灾难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整首诗通过对橘树死亡事件的描述,反映了古代农业社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以及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859)

王鏊(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文学家。晚号拙叟,学者称震泽先生,汉族。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成化十一年进士。授编修,弘治时历侍讲学士,充讲官,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初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博学有识鉴,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

  • 字:济之
  • 号:守溪
  • 籍贯:吴县(今江苏苏州)
  • 生卒年:1450—1524

相关古诗词

次韵秉之咏走马镫

夜深银烛晃屏帷,铁骑森森俨欲飞。

勇若昆阳富大敌,疾如垓下溃重围。

达观一笑真儿戏,默运谁能识气机。

安得儿曹三百万,阴山直唱凯歌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次韵秉之莲花镫

炯然暗室有光辉,绿水荷花一尺围。

晴日破山晨欲上,落霞映渚暝将归。

舟浮太乙来蓬岛,炬赐仙郎入琐闱。

忆向庆成筵上见,珠帘玉镇世应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与秉之登郡城楼

城上高楼偶共过,吴王国里旧山河。

一春风雨行游少,千古兴亡感慨多。

远近人家烟欲暝,东西树影水微波。

沧浪一曲人归去,落日牛羊上浅坡。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碧桃花

夭夭嫩叶丽春辉,道是梅花却又非。

香露乍匀红玉脸,轻云新染素罗衣。

日斜盆底开何晚,风动枝头落渐稀。

再到刘郎应未识,红尘紫陌思依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