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天.清明

禁烟时节花飞絮,又一点分来宫炬。

冶春心事低迷处,豆蔻梢头风雨。

渐移了暖红帘幕,又闲了踏青箫鼓。

莺莺燕燕都来诉,无计将伊分付。

形式: 词牌: 杏花天

鉴赏

这首《杏花天·清明》由清代诗人孙鼎臣所作,描绘了一幅清明时节特有的景象与情感画卷。

开篇“禁烟时节花飞絮”,点明清明前后,人们遵循传统习俗禁烟,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与飘落的花瓣,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哀愁的氛围。“又一点分来宫炬”则以宫中灯火为喻,暗示清明时节的特殊氛围,仿佛连灯火也带着一丝哀思与分离之意。

“冶春心事低迷处,豆蔻梢头风雨。”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清明时节的凄美与哀愁。豆蔻,即豆蔻花,以其娇嫩与易凋谢的特点象征着青春与美好时光的短暂。风雨中的豆蔻梢头,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更暗含了人生的无常与脆弱,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

“渐移了暖红帘幕,又闲了踏青箫鼓。”随着季节的变化,暖红的帘幕渐渐被移开,象征着春天的温暖与生机逐渐消退;踏青的箫鼓声也变得稀疏,暗示人们外出游玩的热情减退,反映出清明时节人们内心的宁静与沉思。

最后,“莺莺燕燕都来诉,无计将伊分付。”以莺歌燕舞的场景,比喻人们在清明时节表达哀思与怀念之情。然而,面对逝去的生命与美好的记忆,人们却无法找到合适的言语或方式来寄托哀思,表达了深深的无奈与哀痛。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清明时节独特的氛围与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充满了深邃的哲理与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35)

孙鼎臣(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南浦.次顾子山和玉田春水韵

暗渡柳梢春,只栏边、斗鸭今朝先晓。

新绿没篙痕,渔梁外,残雪东风全扫。

鱼鳞渐起,嫩红一点溪桃小。

早有渔榔句引出,来问落英芳草。春风底事干卿。

把镜里新蛾,无端绉了。

南浦画船横,垂杨岸、已是玉骢嘶到。

蘅皋路渺,江梅青子流莺悄。

料得浣纱溪畔石,后日来时应少。

形式: 词牌: 南浦

金缕曲.秋柳次张仲远韵

明月扬州路。是何人、玉箫低咽,伤心金缕?

司李风流销沈后,一片竹西烟雨。

又瑟瑟、江天迟暮。

绣陌弓腰看不见,上寒潮、淰淰荒江渡。

霜信紧,角声苦。长堤曾系龙舻处。

数前游、钿筝北里,画船南浦。

十里春波明如镜,照见樊娘眉妩。

恨残照、西风无绪。旧事芜城重触忤。

袅柔丝、不绾人愁住。歌板在,忍重诉。

形式: 词牌: 贺新郎

解佩令.柳

春波南浦。轻尘亭坞,约空烟,荡成柔缕。

一晌青青,不会得、别离情苦。送斜阳、白门春暮。

紫鞭停处,碧衫凭处。镇低迷,天涯归路。

泪眼东风,随晓梦、化成飞絮。更何时、化将愁去。

形式: 词牌: 解佩令

西湖月.本意

平湖滟潋寒光,浸十里长堤,晶莹如许。

藕花香满,三更画舫,一枝柔橹。

柳汀芦溆外,暗照见、鸳鸯双宿处。

但怪得,隐隐歌声,渐入段家桥路。

罗裳乍倚西风,便忘了湖中,一天秋露。

彩云休散,还愁寂静,白鸥无主。

采菱人去远,尚暗想、凌波前日步。

剩萧瑟、蟹火渔灯,夜深来去。

形式: 词牌: 西湖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