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八日夜大暑

老柳蜩螗噪,荒庭熠耀流。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

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

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老柳树上蝉鸣嘈杂,荒芜庭院中光影闪烁。
人们正苦于酷暑,万物却已感受到秋天的气息。
在月光下洗涤寒冷的清水,风吹过时仿佛在梳理我的白发。
为何深夜还有客人来访,整装束带去拜见达官贵人。

注释

老柳:古老的柳树。
蜩螗:蝉鸣声。
荒庭:荒废的庭院。
熠耀:闪烁的光芒。
苦暑:忍受酷热。
怎已:怎能已经。
惊秋:察觉到秋天的到来。
濯:洗涤。
寒水:清凉的水。
梳白头:梳理白发。
如何:为何。
束带:整理衣带。
谒:拜见。
公侯:达官贵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夏末秋初的场景,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物心境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流转和人生苦短的感慨。

"老柳蜩螗噪,荒庭熠耀流。" 这两句通过老柳树上蛐蟆鸣叫、荒废庭院中落叶纷飞,表现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气氛,反映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界的衰败。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 这两句则表达了人们在酷热难耐之时,转瞬之间便感受到了秋天的萧瑟,反映出季节更迭带来的温度和情感变化,以及人类对于气候变幻无常的无奈。

"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在夜晚清凉的月光下洗涤身心,同时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使得诗人的头发也渐渐斑白。

"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于夜深人静之际,作为一个过客如何能够在这短暂的人生中有所作为,甚至于是在朝廷中担任一定的职位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不仅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也表达了对未来和自身命运的渴望。

整首诗语言简洁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于生命、时间和社会地位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1260)

司马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 字:君实
  • 号:迂叟
  • 籍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
  • 生卒年:1019年11月17日-1086年

相关古诗词

双竹

双干标枯腹,青青凡几霜。

龙腾双角直,鲸喷两须长。

但欲寻支遁,安能问辟疆。

屡来非别意,未与此君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太皇太后挽歌词二首(其二)

四纪袆衣盛,两朝长乐尊。

九州贡甘旨,万乘问晨昏。

明辟归元子,嘉谋赉孝孙。

群生资后土,难答化光恩。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太皇太后挽歌词二首(其一)

麟阁承家庆,轩星应德晖。

帝猷阴有补,嫔则动无违。

遽就苍梧野,空馀大练衣。

只应彤管在,万古播鸿徽。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忆庞之道

畴昔两垂髫,知音结久要。

何言半涂别,不待岁寒彫。

幸有才名在,非随气运消。

英灵犹彷佛,宿草已萧萧。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萧]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