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京道中杂诗十二首(其五)枪竿岭

忆昔赐第归,吾母适初度。

蹉跎岁月晚,今辰乃中路。

居人誇具庆,游子惭叱驭。

兹山称最高,扬鞭入烟雾。

矗矗多峭峰,濛濛饶杂树。

崎岖共攀援,踯躅频返顾。

陈情未成表,登高讵能赋!

独怜山下水,远向卢沟去。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行走在上京道中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深沉思考。

首句“忆昔赐第归,吾母适初度”回忆起过去,诗人回到了自己的府邸,那时他的母亲刚刚庆祝了自己的生日。这种对过去的回忆,为整首诗奠定了情感基调,既有对亲情的怀念,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接着,“蹉跎岁月晚,今辰乃中路”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无情。诗人感叹自己在时间的长河中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半途,暗示了对生命短暂的深刻理解。

“居人誇具庆,游子惭叱驭”对比了居住在家乡的人们庆祝节日的喜悦与远行的旅人内心的愧疚。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也体现了他对自己离家远行的自责。

“兹山称最高,扬鞭入烟雾”描绘了诗人进入山中,山峰之高,烟雾缭绕的景象,既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也隐含了旅途的艰辛和未知。

“矗矗多峭峰,濛濛饶杂树”进一步描绘了山中的景色,峭立的山峰与茂密的树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

“崎岖共攀援,踯躅频返顾”描述了诗人攀登山路的过程,充满了艰难与挑战,但他却不忘回头望向来时的路,可能是在反思自己的人生旅程。

“陈情未成表,登高讵能赋!”表达了诗人想要表达情感却未能完全表达出来,即使站在高处,也无法用诗歌完全传达内心的感受。这反映了创作的难度以及诗人对自我表达的追求。

最后,“独怜山下水,远向卢沟去。”诗人独爱山下的流水,它远去的方向是卢沟,这里可能寄托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或是对某种理想或目标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亲情和自我表达的深刻思考,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收录诗词(463)

黄溍(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文潜,元代著名史官、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史识丰厚。一生著作颇丰,诗、词、文、赋及书法、绘画无所不精,与浦江的柳贯、临川的虞集、豫章的揭徯斯,被称为元代“儒林四杰”。他的门人宋濂、王袆、金涓、傅藻等皆有名于世

  • 字:晋卿
  • 籍贯:婺州路义乌(今浙江义乌)
  • 生卒年:1277年11月27日—1357年10月18日

相关古诗词

上京道中杂诗十二首(其九)独石

解鞍及亭午,稍欣烟雾收。

苍然众山出,历历如雕锼。

前瞻一石独,灵宫居上头。

颇闻去年夏,水激龙腾湫。

走避登屋山,夜半齐呀咻。

幸兹溪涧中,今作清浅流。

宴安不可怀,变化诚难求。

翠华渺在望,行矣毋淹留。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上京道中杂诗十二首(其十二)上都分院

晨兴过桓州,旭日生苍凉。

举头见觚棱,金碧何巍煌!

洪河贯其前,青山环四傍。

暮投玉堂署,鳌峰屹中央。

升阶旅群彦,官烛分馀光。

琴册森在侧,谈笑来清觞。

列坐无所为,陈诗咏黄唐。

帝乡岂不乐,父母远莫将。

起视云汉低,垂星烂寒芒。

南飞有冥鸿,邈哉天际翔。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同王章甫待制校文上京八月十五夜宿龙门驿

凉风堕黄榆,万马皆南驰。

而我方北首,度关及鸣鸡。

石路更幽阻,仆夫惨不怡。

徐驱待明发,泱漭穷烟霏。

貂裘者谁子,怪我逢掖衣。

为言霜露多,遑遑独安之。

我非不自爱,简书今有期。

忆昔州县间,折腰向小儿。

荏苒二十年,白首初登畿。

同袍如燕鸿,去住恒相违。

悠然慨平生,与世何参差。

暝投龙门驿,高馆临回溪。

青崖拱白月,水木含馀辉。

秋色故潇洒,我行殊未迟。

相从况魁彦,炯若珊瑚枝。

衰暮奚足云,一觞聊共持。

形式: 古风

送王鍊师归四明

飘飘采真侣,乃在四明山。

霞居朝帝所,琼馆留人间。

忽闻双凫舄,却向东南还。

望之若流星,邈然不可攀。

海月照阶戺,天风飞佩环。

我何苦羁旅,冰雪生朱颜。

形式: 古风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