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白塔古迹二首(其一)

境物三禅胜,丛林十里村。

寺僧晨扫地,樵客夜过门。

瑞像西山映,乾文北斗翻。

名场薰灶突,怅望塔中尊。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翻译

环境与物象令人心静如禅,十里范围内都是茂密的丛林和村庄。
清晨,寺庙里的僧人清扫着地面,夜晚,打柴的人经过寺门。
吉祥的景象映照在西山,北斗七星仿佛在天空中旋转。
考试场上热气蒸腾,如同灶火,我惆怅地望着塔中的佛像。

注释

境物:环境与物象。
禅胜:心静如禅。
丛林:茂密的树林。
十里村:村庄在十里范围内。
寺僧:寺庙里的僧人。
晨扫地:清晨清扫地面。
樵客:打柴的人。
夜过门:夜晚经过寺门。
瑞像:吉祥的景象。
西山:西边的山。
乾文:北斗七星。
翻:旋转。
名场:考试场所。
薰灶突:热气蒸腾。
塔中尊:塔中的佛像。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石的作品,名为《题白塔古迹二首(其一)》。诗中描绘了一个宁静祥和的寺庙景象。

“境物三禅胜”开篇便设定了一种超然物外、心灵得以净化的氛围,境物之美胜过一切禅意。接着,“丛林十里村”则勾勒出一片幽深的丛林和远方的村落,让人感受到自然与田园生活的和谐共存。

“寺僧晨扫地”展示了寺庙中僧人的日常清洁习惯,体现了佛教中对清净环境的重视。“樵客夜过门”则描绘了一位樵夫在夜色朦胧中经过寺庙的大门,这里暗示了樵夫在森林中辛勤劳作后归途的场景,同时也映衬出寺庙作为旅人歇息处的意义。

“瑞像西山映”和“乾文北斗翻”两句,通过对寺中佛像和天象的描写,增添了一种神圣庄严的气氛。瑞像即佛像,这里强调了佛像在西山之上的辉映;而乾文指的是夜空中的星辰,北斗更是古人导航的依据,这两句诗表达了对宇宙、自然和宗教信仰的敬畏之心。

最后,“名场薰灶突”和“怅望塔中尊”,则通过对著名佛塔及其内部供奉之尊像的描绘,传递了一种对历史文化遗迹的缅怀与敬仰。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于这座古老寺庙以及其中所珍藏的文化精神的深切感受。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宗教建筑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净化的意境。同时,它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遗迹的尊重与怀念,以及对佛法所蕴含智慧的赞美之情。

收录诗词(518)

李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少负才名,既登第,任大学博士,出主石室,就学者如云。蜀学之盛,古今鲜俪。后卒成都,时作山水小笔,风调远俗。卒年七十外

相关古诗词

题扪参亭

林盘谷转走萦纡,两腋乘风上太虚。

尘世似将玄圃隔,仙宫元在赤城居。

著鞭欲跨鸾凰去,舐鼎曾嫌鸡犬馀。

尺帚何当上霄汉,夜扪星斗步庭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题环碧亭

十里涟漪陆瑁湖,一亭幽绝重先居。

云根数朵排青闼,泉沫双流溅绿裾。

竹锁断桥飞雁鹜,荷侵凉槛荫龟鱼。

洛园还许人同乐,时向林间望小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黎州鹿鸣宴

圣化如时雨,吾门自教风。

文翁来蜀郡,常衮在闽中。

夔足无多用,鳌头只独雄。

诸君携手上,名姓广寒宫。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九日同胡子远携三子以重阳能插菊花无分韵

去年万里客,仰看秋云孤。

今年返南亩,颇复怀西湖。

今日果何日,淑气天四隅。

凭高送远目,风景未觉殊。

试问先生菊,何如朝士萸。

莫作去来想,渺渺同一区。

久客负邻里,置酒烦招呼。

起登舍畔山,山色定有无。

澹烟与晴日,醉眼相模糊。

我老腰脚顽,健倒须儿扶。

形式: 古风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