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兴

宿鸟动前林,晨光上东屋。

铜炉添早香,纱笼灭残烛。

头醒风稍愈,眼饱睡初足。

起坐兀无思,叩齿三十六。

何以解宿斋,一杯云母粥。

形式: 古风

翻译

归巢的鸟儿在前方的树林中活动,晨光洒向东方的房屋。
铜炉中早早地添加了香料,纱罩下的残烛已被熄灭。
头痛似乎因风而略有好转,眼睛满足于充足的睡眠。
起身坐着无所思考,轻轻叩动牙齿三十六下。
如何解除一夜的斋戒呢,就喝一碗云母粥吧。

注释

宿鸟:夜晚归巢的鸟儿。
东屋:东边的屋子,通常指早晨阳光首先照到的地方。
铜炉:古代用来熏香的金属炉。
纱笼:罩在蜡烛上的薄纱,防止烛火乱飞。
头醒:头痛减轻。
眼饱:眼睛得到了充分的休息。
宿斋:一夜未食,指斋戒状态。
云母粥:一种古代的养生食品,含有云母片,被认为有益健康。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文人在清晨醒来后的悠闲生活场景。首先,"宿鸟动前林,晨光上东屋"两句描写了大自然的清晨景象,鸟儿开始在树林间唧咛,阳光洒落在东厢的屋顶,展现了一天之始的生机与活力。

接着,"铜炉添早香,纱笼灭残烛"两句则转向室内,诗人点燃了熏香的铜炉,弥漫出早晨特有的清新气息,同时也熄灭了夜晚未尽的蜡烛,预示着一天的开始。

在"头醒风稍愈,眼饱睡初足"中,诗人形容自己从酣眠中苏醒过来,大脑逐渐清醒,睡意也刚刚得到满足,流露出一种惬意和满足的情感。

"起坐兀无思,叩齿三十六"两句则透露了诗人在清晨的悠闲心境,无忧无虑地坐在那里,没有特别的思考,只是在不经意间轻轻叩击着牙齿,这种行为常见于无意识中的节奏性动作,显示出一种从容和宁静。

最后,"何以解宿斋,一杯云母粥"一句,则是诗人在询问自己如何打破这清晨的宁静与安逸,他选择了一杯由优质米制成的云母粥来结束夜晚的饮食禁忌,以此简单而纯净的方式开始新的一天。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中美好瞬间的感悟和欣赏,以及他对于日常起居中的自在与享受。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望江楼上作

江畔百尺楼,楼前千里道。

凭高望平远,亦足舒怀抱。

驿路使憧憧,关防兵草草。

及兹多事日,尤觉闲人好。

我年过不惑,休退诚非早。

从此拂尘衣,归山未为老。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梦上山

夜梦上嵩山,独携藜杖出。

千岩与万壑,游览皆周毕。

梦中足不病,健似少年日。

既悟神返初,依然旧形质。

始知形神内,形病神无疾。

形神两是幻,梦寐俱非实。

昼行虽蹇涩,夜步颇安逸。

昼夜既平分,其间何得失。

形式: 古风 押[质]韵

梦与李七庾三十三同访元九

夜梦归长安,见我故亲友。

损之在我左,顺之在我右。

云是二月天,春风出携手。

同过靖安里,下马寻元九。

元九正独坐,见我笑开口。

还指西院花,仍开北亭酒。

如言各有故,似惜欢难久。

神合俄顷间,神离欠伸后。

觉来疑在侧,求索无所有。

残灯影闪墙,斜月光穿牖。

天明西北望,万里君知否。

老去无见期,踟蹰搔白首。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梦仙

人有梦仙者,梦身升上清。

坐乘一白鹤,前引双红旌。

羽衣忽飘飘,玉鸾俄铮铮。

半空直下视,人世尘冥冥。

渐失乡国处,才分山水形。

东海一片白,列岳五点青。

须臾群仙来,相引朝玉京。

安期羡门辈,列侍如公卿。

仰谒玉皇帝,稽首前致诚。

帝言汝仙才,努力勿自轻。

却后十五年,期汝不死庭。

再拜受斯言,既寤喜且惊。

秘之不敢泄,誓志居岩扃。

恩爱舍骨肉,饮食断膻腥。

朝餐云母散,夜吸沆瀣精。

空山三十载,日望辎軿迎。

前期过已久,鸾鹤无来声。

齿发日衰白,耳目减聪明。

一朝同物化,身与粪壤并。

神仙信有之,俗力非可营。

苟无金骨相,不列丹台名。

徒传辟谷法,虚受烧丹经。

只自取勤苦,百年终不成。

悲哉梦仙人,一梦误一生。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