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兆杜婴大醇能读书其言近庄其为人旷达而廉清自托于医无贵贱请之辄往卒也以诗二首伤之(其一)

萧瑟野衣巾,能忘至老贫。

避嚣依市井,蒙垢出埃尘。

接物工齐物,劳身耻为身。

伤心宿昔地,不复见斯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在荒凉冷清的野外,我穿着破旧的衣服,即使到了老年,也忘不了贫穷的生活。
为了避开喧嚣,我选择在市井中生活,忍受着污垢和尘埃的侵扰。
与人交往时,我尽力做到平等对待,以劳累身心为耻,却不愿只为自己的生存而活。
回忆起过去的地方,心中满是伤感,再也见不到那个人了。

注释

萧瑟:荒凉冷清。
野衣巾:破旧的衣服。
至老贫:直到老年,仍然贫困。
避嚣:避开喧嚣。
依市井:在市井中生活。
蒙垢出埃尘:忍受污垢和尘埃。
接物:与人交往。
工齐物:平等对待万物。
耻为身:以劳累身心为耻。
伤心:心生悲伤。
宿昔:过去。
斯人:那个人。

鉴赏

这段诗歌描绘了一位隐者或贫士的生活状态和心境。"萧瑟野衣巾,能忘至老贫"表达了诗人对于贫困生活的淡然与接受,将个人命运置于自然之中,顺其自然地度过一生。"避嚣依市井,蒙垢出埃尘"则写出了隐者或贫士远离世俗纷争,依傍于城市边缘,小心翼翼地生活,以保持自身的清净不染。

"接物工齐物,劳身耻为身"一句揭示了诗人对于劳碌身躯、平等对待万物的态度,以及对于个人身份和社会角色的一种自我否定。最后两句"伤心宿昔地,不复见斯人"则透露出诗人对往昔时光和失去的人际关系的哀伤之情。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与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于淡泊名利、超脱尘世的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王安石在这首诗中不仅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矛盾与冲突。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京兆杜婴大醇能读书其言近庄其为人旷达而廉清自托于医无贵贱请之辄往卒也以诗二首伤之(其二)

叔度医家子,君平卜肆翁。

萧条昨日事,彷佛古人风。

旧宅雨生菌,新阡寒转蓬。

存亡谁一问,嗟我亦穷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到家

五年羁旅倦风埃,旧里依然似梦回。

猿鸟不须怀怅望,溪山应亦笑归来。

身闲自觉贫无累,命在谁论进有材。

秋晚吾庐更萧洒,沙边烟树绿洄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到舒州次韵答平甫

夜别江船晓解骖,秋城气象亦潭潭。

山从树外青争出,水向沙边绿半涵。

行问啬夫多不记,坐论公瑾少能谈。

只愁地僻无宾客,旧学从谁得指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

程公辟转运江西

江西一节铸黄金,最慰章滨父老心。

长孺向来真强予,次公今不异重临。

馀风尚有欢谣在,陈迹非无胜事寻。

豫想新诗能寄我,十年华省故情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