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周寺丞泳夷亭

行过庐山不得上,湓江城边一惆怅。

羡君山下有夷亭,千岩万壑长相向。

山中李生好读书,出山作郡山前居。

手开平湖浸山脚,未肯即与庐山疏。

道州一去应嫌远,千里思山梦中见。

青山长见恐君嫌,要须罢郡归来看。

形式: 古风

翻译

走过庐山却未能登顶,湓江城边心中充满惆怅。
羡慕你在山脚下有夷亭,千岩万壑环绕,始终相望。
山中的李先生酷爱读书,出山任职后仍选择在山前居住。
亲手开凿湖泊,让湖水浸润山脚,不愿与庐山疏离。
你若去了道州,恐怕会嫌距离遥远,只能在梦中千里思山相见。
青山常在,唯恐你会嫌弃,不如辞官回来,亲自看看这山色。

注释

庐山:名山。
湓江:江名。
惆怅:失落、遗憾。
夷亭:亭子, 山下的建筑。
长相向:永远面对。
李生:姓李的人。
读书:研读经书。
郡:古代行政区划。
平湖:人工湖。
庐山:再次提及。
疏:疏远。
道州:地名。
嫌远:觉得远。
梦中见:在梦中相见。
青山:代指庐山。
罢郡:辞去官职。
归来看:回来亲眼看看。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江州周寺丞泳夷亭》,诗人以庐山为背景,表达了对友人周寺丞的深深怀念和对其生活的赞赏。首句“行过庐山不得上”描绘了诗人未能登临庐山的遗憾,而“湓江城边一惆怅”则流露出淡淡的失落感。接着,诗人羡慕周寺丞在山下的夷亭,那里“千岩万壑长相向”,环境优美,读书生活宁静。

诗人称赞周寺丞不仅喜好读书,且能将这种爱好融入生活中,选择在山前居住,亲手开凿平湖,仿佛与庐山紧密相连,不愿疏离。“未肯即与庐山疏”表达了对友人生活方式的敬佩。然而,诗人也担心周寺丞可能会因为远离道州而感到孤独,他想象着友人在千里之外仍对山林念念不忘,只能在梦中相见。

最后两句,“青山长见恐君嫌,要须罢郡归来看”,诗人直接表达了希望周寺丞能放下公务,回来看看那熟悉的青山,体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对友人的关心。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生活的理解和对自然的热爱。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江涨

山中三日雨,江水一丈高。

崩腾没洲渚,淫溢浸蓬蒿。

凌晨我有适,出门舟自操。

中廛已易肆,下道先容舠。

鸡犬萃坟冢,牛羊逾圈牢。

厨薪散流蘖,囷米为浮糟。

卧席不遑卷,剥茧仍未缫。

老弱但坐视,闾里将安逃。

徙居共扰扰,来势方滔滔。

嗟余偶同病,哀尔为生劳。

晴日慰人愿,寒风送惊涛。

藩篱出旧趾,蠃蚌遗平皋。

流窜非择地,艰难理宜遭。

胡为苦戚戚,一夕生二毛。

形式: 古风 押[豪]韵

汲阳阻风

钟陵距池阳,相望千里内。

江神欺我贫,屡作风雨碍。

欲投皖公宿,三日逢一噫。

孤篷面空山,朝食淡无菜。

白醪幸馀沥,黄卷漫相对。

饥吟非吾病,疾走老所戒。

焦先近不远,蜗舍闻尚在。

区区问养生,借我一帆快。

形式: 古风

竹枝歌(其二)

扁舟日落驻平沙,茅屋竹篱三四家。

连舂并汲各无语,齐唱竹枝如有嗟。

形式: 词牌: 竹枝

约洞山文老夜话

山中十月定多寒,才过开炉便出山。

堂众久参缘自熟,郡人迎请怪忙还。

问公胜法须时见,要我清谈有夜阑。

今夕客房应不睡,欲随明月到林间。

形式: 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