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涨

山中三日雨,江水一丈高。

崩腾没洲渚,淫溢浸蓬蒿。

凌晨我有适,出门舟自操。

中廛已易肆,下道先容舠。

鸡犬萃坟冢,牛羊逾圈牢。

厨薪散流蘖,囷米为浮糟。

卧席不遑卷,剥茧仍未缫。

老弱但坐视,闾里将安逃。

徙居共扰扰,来势方滔滔。

嗟余偶同病,哀尔为生劳。

晴日慰人愿,寒风送惊涛。

藩篱出旧趾,蠃蚌遗平皋。

流窜非择地,艰难理宜遭。

胡为苦戚戚,一夕生二毛。

形式: 古风 押[豪]韵

翻译

山中下了三天雨,江水上涨了一丈高。
洪水冲没了洲渚,水势泛滥浸泡着草木。
清晨我本有事外出,自己撑船前往。
市集已在水中变得混乱,小路只能容纳小舟。
鸡犬聚集在坟墓旁,牛羊越出了围栏。
厨房柴火散落,仓库的米成了漂浮的糟粕。
床席湿透无法卷起,剥茧的工作还未完成。
老弱只能眼睁睁看着,乡邻不知如何逃生。
人们纷纷迁移,洪水汹涌而来。
感叹我和你一样受苦,同情你们生活的艰辛。
晴天的到来给人一丝安慰,但寒风吹来的却是惊涛骇浪。
篱笆露出旧时根基,河蚌遗留在平旷的草地。
流离失所并非选择,艰难困苦本就应承受。
为何如此忧愁,一夜之间白了头。

注释

山中:指山里。
三日:三天。
江水:江上的水。
崩腾:洪水翻滚。
洲渚:江中的小岛或陆地。
淫溢:过度泛滥。
凌晨:清晨。
适:事务。
舟自操:自己划船。
中廛:市区。
肆:市场。
舠:小船。
鸡犬:家禽家畜。
坟冢:坟墓。
厨薪:做饭的柴火。
流蘖:漂流的树枝。
浮糟:漂浮的酒糟。
卧席:床席。
剥茧:剥茧抽丝。
缫:抽出丝线。
老弱:老人和孩子。
坐视:只能看着。
逃:逃跑。
徙居:迁移住所。
扰扰:纷乱。
滔滔:水流滚滚。
哀尔:怜悯你们。
生劳:生活艰辛。
晴日:晴朗的日子。
寒风:寒冷的风。
惊涛:巨浪。
藩篱:篱笆。
旧趾:旧有的根基。
蠃蚌:河蚌。
流窜:流离失所。
择地:选择地点。
理宜:按理应。
苦戚戚:忧虑重重。
二毛:双鬓斑白。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山中连日降雨导致江水暴涨的情景。诗人以生动的语言展现了洪水肆虐的景象,如江水冲没了洲渚,连蓬蒿都被淹没。他叙述了自己清晨出门,不得不亲自划船应对洪水,市井人家和道路都受到影响,鸡犬牛羊无处安身,食物也因水灾而受损。诗中流露出对灾民生活的同情,以及对即将到来的寒冷天气和动荡生活的忧虑。

诗人感叹自己与民众同受此困,希望晴天能带来一丝安慰,但寒风又带来了惊涛骇浪。洪水过后,家园被毁,人们被迫迁徙,生活艰难。他质问为何要承受如此苦难,一夜之间白发丛生,表达了深深的忧虑和人生的沧桑感。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朴素,通过具体的场景展示了洪水带来的破坏和人们的生活困境,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社会动荡的感慨。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汲阳阻风

钟陵距池阳,相望千里内。

江神欺我贫,屡作风雨碍。

欲投皖公宿,三日逢一噫。

孤篷面空山,朝食淡无菜。

白醪幸馀沥,黄卷漫相对。

饥吟非吾病,疾走老所戒。

焦先近不远,蜗舍闻尚在。

区区问养生,借我一帆快。

形式: 古风

竹枝歌(其二)

扁舟日落驻平沙,茅屋竹篱三四家。

连舂并汲各无语,齐唱竹枝如有嗟。

形式: 词牌: 竹枝

约洞山文老夜话

山中十月定多寒,才过开炉便出山。

堂众久参缘自熟,郡人迎请怪忙还。

问公胜法须时见,要我清谈有夜阑。

今夕客房应不睡,欲随明月到林间。

形式: 七言律诗

老史

口食阳翟粟,身衣阳谷丝。

二物不相即,饱暖常不时。

老史知我穷,一岁一奔驰。

方暑劝脂车,苦寒伺来归。

嗟我垂老年,未免忧寒饥。

老史甚忠信,但恨性重迟。

事我三十年,闵闵不相离。

我门了无求,辛苦终不辞。

平生金石交,至此或已携。

老史未易得,试复养其儿。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