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劝农二首(其一)

圣主垂衣坐九重,不才假守劝农功。

周家永命由忠厚,汤后存心在困穷。

安得田租成岁减,且将人事兆年丰。

守宰监州民最近,相期清白绍家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圣明君主身着朴素坐在深宫中,我这个无能之辈暂代职责致力于农事劝导。
周朝的长久国运源于忠诚和宽厚,商汤王的仁心在于体恤百姓疾苦。
如何能让田租每年减少,只愿人事努力带来长久的丰收。
地方官员监管州县,与民众关系亲近,期待清廉之风延续家族传统。

注释

圣主:指皇帝。
垂衣:帝王不亲自治理政务。
九重:指皇宫深处。
不才:自谦之词,指自己才能不足。
假守:暂时代理。
劝农功:鼓励农业生产。
周家:指周王朝。
永命:永久的国运。
忠厚:忠诚和宽厚。
汤后:商汤之后,代指贤明君主。
困穷:困苦贫穷。
田租:农民向政府缴纳的土地税。
岁减:逐年减少。
人事:人的努力和治理。
兆年丰:预示着长久的丰收。
守宰:地方长官。
监州:监督州县事务。
民最近:与民众关系密切。
清白:廉洁。
绍:延续。
家风:家族的传统美德。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圣明的君主坐在高高的宫殿中,关心国事,虽然不才但仍旧努力地鼓励农民勤奋耕作。诗中的“周家永命由忠厚”表达了对古代周朝长久统治的赞扬,认为是因为其忠诚和宽厚的品德。而“汤后存心在困穷”则是说商汤王虽然处于困难之中,但仍旧保持着一颗仁慈的心。

诗人通过“安得田租成岁减,且将人事兆年丰”表达了对未来美好愿景的憧憬,希望能减少农民的税赋,让他们能够享受到每年的丰收和长久的和平。最后,“守宰监州民最近,相期清白绍家风”则是诗人对于地方官员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近距离关注百姓,保持清正廉洁,以此来继承和发扬家族的美好传统。

整首诗通过对君主、古代圣王及地方官员的描写和寄予,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社会状态的向往,以及对农业生产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希望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愿望。

收录诗词(514)

吴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 号:履斋
  • 籍贯:宣州宁国(今属安徽)
  • 生卒年:1195—1262

相关古诗词

通州道中

万雉参差云雾开,四千里外客重来。

平冈日出车牛喘,古道尘飞驿骑回。

白玉至今传楚璞,黄金自古说燕台。

高楼红旆应如昨,莫遣新杯到酒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阅城壁

内江外海四周围,正是绸缪户牖时。

北瞰登莱山不碍,东渐倭丽汛难期。

未须鹞鹢增威势,已觉狌鼯受指麾。

敢谓虚名弹压得,多应一念老天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高桥舟中二首(其二)

小麦青青大麦黄,海乡风物亦江乡。

篮铺蚕种提归急,肩夯牛犁出去忙。

春涨半篙波潋滟,晓山一带色微茫。

东风客子思归切,不待啼鹃也断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高桥舟中二首(其一)

小队旌旗西郭头,笋舆缓步看农畴。

十分田有九分辟,今岁人无去岁忧。

贴水新秧头欲起,连云宿麦颔都收。

天怜老子勤民瘼,赐与丰年不待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