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塞下曲七首(其四)

南北惟堪恨,东西实可嗟。

常飞侵夏雪,何处有人家?

风刮阴山薄,河推大岸斜。

祗应寒夜梦,时见故园花。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翻译

南北两地只让人遗憾,东西方向更是令人叹息。
常常在夏天飞过积雪的高山,却不知哪里才有人家?
风吹过阴山,使得山势显得薄弱,河水冲刷着河岸,使它变得倾斜。
大概只有在寒冷的夜晚梦境中,才能偶尔见到故乡的花儿。

注释

南北:指地理位置的南北方向。
惟堪恨:只能让人感到遗憾。
东西:指地理位置的东西方向。
实可嗟:确实值得叹息。
常飞:经常飞过。
夏雪:夏季的积雪,可能指高海拔地区。
何处:哪里。
人家:村落或住家。
风刮:风吹过。
阴山:古代山脉名,位于中国北方。
薄:薄弱,这里形容山势。
河推:河水冲刷。
大岸:宽阔的河岸。
祗应:只可能。
寒夜:寒冷的夜晚。
梦:梦境。
故园:故乡。

鉴赏

这是一首表达对远方家乡深切怀念之情的诗句。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心中的哀愁和不舍。

"南北惟堪恨,东西实可嗟"一句,设定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即无论是南北还是东西,都充满了令人叹息的离别之情。"常飞侵夏雪"则是对时间流逝的一种比喻,连夏天都能飞来雪花,形象地表达了时光匆匆、岁月匆匆。

接下来的"何处有人家?"则是诗人在广袤的自然界中寻觅着心之所系——那遥远的人家。"风刮阴山薄,河推大岸斜"描绘了一幅动荡的自然景象,更衬托出诗人的孤独与不安。

而最后两句"祗应寒夜梦,时见故园花"则透露出诗人在冷寂的夜晚,只能在梦中寻觅到那已逝的美好回忆。偶尔间,在梦境中,他也能窥见那熟悉而遥远的家园之花,这些都是他心中无法磨灭的记忆。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过往时光的无尽追怀。

收录诗词(738)

贯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姜。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 字:德隐
  • 籍贯: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
  • 生卒年:832~912

相关古诗词

古塞下曲七首(其五)

不是将军勇,胡兵岂易当。

雨曾淋火阵,箭又中金疮。

铁岭全无土,豺群亦有狼。

因思无战日,天子是陶唐。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古塞下曲七首(其六)

榆叶飘萧尽,关防烽寨重。

寒来知马疾,战后觉人凶。

烧逐飞蓬死,沙生毒雾浓。

谁能奏明主,功业已堪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冬]韵

古塞下曲七首(其七)

万战千征地,苍茫古塞门。

阴兵为客祟,恶酒发刀痕。

风落昆崙石,河崩苜蓿根。

将军更移帐,日日近西蕃。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古塞曲三首(其一)

单于烽火动,都护去天涯。

别赐黄金甲,亲临白玉除。

塞垣须静谧,师旅审安危。

定远条支宠,如今胜古时。

形式: 五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