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塞下曲七首(其六)

榆叶飘萧尽,关防烽寨重。

寒来知马疾,战后觉人凶。

烧逐飞蓬死,沙生毒雾浓。

谁能奏明主,功业已堪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冬]韵

翻译

榆树叶子凋零殆尽,边关防线烽火连天警戒重重。
寒冷时节更显马匹疾速,战后余威使人惊觉残酷无情。
火焰焚烧枯草如同飞蓬丧命,沙漠中毒雾弥漫格外浓厚。
谁又能向英明的君主禀报,我的功勋足以封赏。

注释

榆叶:榆树的叶子。
飘萧:凋零、飘落。
尽:完,没有了。
关防:边关防御。
烽寨:烽火台和要塞。
寒来:寒冷季节来临。
知:显现。
马疾:马匹的速度快。
人凶:人的凶猛或战争的残酷。
烧逐:焚烧追逐。
飞蓬:随风飘动的草。
死:死亡。
沙生:沙漠中产生。
毒雾:有毒的雾气。
浓:浓厚。
奏:禀告。
明主:英明的君主。
功业:功勋业绩。
堪封:足以封赏。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塞战争的图景,通过对自然环境和战事的细腻描写,展现了战时的残酷与凄凉。诗人以客观的视角,抒发了对战争后果的深刻感慨。

"榆叶飘萧尽,关防烽寨重"两句,通过榆树落叶和边塞重防,描绘出边疆秋末的荒凉与战备的紧张气氛。榆叶飘零,象征着季节的更迁和战争带来的生命凋零;而关防烽寨的重叠,则彰显了边塞的险要和军事上的高度警觉。

"寒来知马疾,战后觉人凶"两句,进一步深化了战争的残酷。寒风中的马儿因劳累而变得疲惫不堪,象征着士兵在战争中承受的巨大压力和体力的透支;而战事之后,人们才意识到战争带来的凶险与毁灭。

"烧逐飞蓬死,沙生毒雾浓"两句,以火烧过的蓬草与沙漠中的有害雾气,形象地描绘了战争后的荒凉与污染。蓬草被烧尽,意味着自然环境遭受破坏;而沙漠中产生的毒雾,则是对战后生灵所受到威胁的一种隐喻。

"谁能奏明主,功业已堪封"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能够向君主清晰传达战争真相者的渴望,以及对于已经完成的军事成就和可能得到封赏的期盼。这里的“堪封”暗示着一种对未来荣誉与安宁的期待,但这种期待在战乱中显得尤为脆弱。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战争的惨烈,也反映出了诗人对于和平与生命的珍视。通过对边塞景象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对未来的关切。

收录诗词(738)

贯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姜。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 字:德隐
  • 籍贯: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
  • 生卒年:832~912

相关古诗词

古塞下曲七首(其七)

万战千征地,苍茫古塞门。

阴兵为客祟,恶酒发刀痕。

风落昆崙石,河崩苜蓿根。

将军更移帐,日日近西蕃。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古塞曲三首(其一)

单于烽火动,都护去天涯。

别赐黄金甲,亲临白玉除。

塞垣须静谧,师旅审安危。

定远条支宠,如今胜古时。

形式: 五言律诗

古塞曲三首(其二)

方见将军贵,分明对冕旒。

圣恩如远被,狂虏不难收。

臣节唯期死,功勋敢望侯。

终辞脩里第,从此出皇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古塞曲三首(其三)

百万精兵动,参差便渡辽。

如何好白日,亦照此天骄。

远树深疑贼,惊蓬迥似雕。

凯歌何日唱,碛路共天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萧]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