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其二)

江上传夕烽,直彻燕南垂。

皆言阳师来,行人又奔驰。

一鼓下南徐,遂拔都门篱。

黄旗既隼张,戈船亦鱼丽。

几令白鹭洲,化作昆明池。

于湖担壶浆,九江候旌麾。

宋义但高会,不知兵用奇。

顿甲坚城下,覆亡固其宜。

何当整六师,势如常山蛇。

一举定中原,焉用尺寸为。

天运何时开,干戈良可哀。

愿言随飞龙,一上先于台。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江上(其二)》由清代诗人顾炎武所作,描绘了战争场景与对未来的期盼。诗中以“江上传夕烽”开篇,形象地展现了战事的紧张与激烈,烽火直抵燕南,预示着战事的蔓延与紧迫。接着,“皆言阳师来,行人又奔驰”,描述了士兵们在战场上的快速行动与紧张气氛。

“一鼓下南徐,遂拔都门篱。黄旗既隼张,戈船亦鱼丽。”几句进一步渲染了战争的激烈与胜利的景象,黄旗飘扬,戈船排列整齐,仿佛预示着胜利的曙光。然而,“几令白鹭洲,化作昆明池”,这句转折,暗示了战争带来的破坏与改变,原本宁静的白鹭洲变成了战场的象征。

“于湖担壶浆,九江候旌麾。”描绘了后勤补给的紧张与忙碌,于湖准备食物,九江等待指挥,体现了战争中不可或缺的支持力量。然而,“宋义但高会,不知兵用奇”,诗人在此表达了对战略运用的反思,认为仅仅依靠聚会讨论是不够的,需要创新与奇策。

“顿甲坚城下,覆亡固其宜。”描述了军队在坚固城池下的驻扎与防御,暗示了战争的残酷与不可避免的结局。“何当整六师,势如常山蛇。”表达了对统一军队、发挥整体力量的期待,比喻如同常山蛇般紧密协作,无坚不摧。

“一举定中原,焉用尺寸为。”表达了对迅速平定战乱、统一中原的渴望,认为无需过多的手段与步骤。“天运何时开,干戈良可哀。”则反映了对和平的向往与对战争的哀叹,希望天时能够开启,结束战争的苦难。

最后,“愿言随飞龙,一上先于台。”表达了诗人希望参与并引领国家走向和平与繁荣的愿望,愿意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

整首诗通过描绘战争场景与对未来的期盼,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统一、和平的深切渴望,以及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反思。

收录诗词(407)

顾炎武(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 字:忠清
  • 籍贯: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
  • 生卒年:1613.7.15-1682.2.15

相关古诗词

久留燕子矶院中有感而作

寄食清江院,从秋又涉冬。

水侵慈姥竹,风落孝陵松。

野宿从晨钓,山居傍夕烽。

相逢徐孺子,多谢郭林宗。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冬]韵

范文正公祠

先朝亦复愁元昊,臣子何人似范公。

巳见干戈缠海内,尚留冠佩托江东。

含霜晚穗遗田里,噪日寒禽古庙中。

吾欲与公筹大事,到今忧乐恐无穷。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钱翁口示所辑方书

和扁日以遥,治术多瞀乱。

方书浩无涯,其言比河汉。

彭铿有后贤,物理恣探玩。

耻为俗人学,特发仁者叹。

五劳与七伤,大抵同所患。

循方以治之,于事亦得半。

条列三十馀,有目皆可看。

略知病所起,可以方理断。

哀哉末世医,误人已无算。

颇似郭舍人,射覆徒夸诞。

信口道热寒,师心作汤散。

未达敢尝之,不死乃如线。

岂如读古方,犹得依畔岸。

在汉有孝父,仁心周里闬。

下诏问淳于,一篇著医案。

如君静者流,嗣子况才彦。

何时遇英明,大化同参赞。

形式: 古风

元旦陵下作(其一)

十载逢元日,朝陵有一臣。

山川通御气,节物到王春。

阙下樵苏尽,江东战伐新。

相看园殿切,鹄立几萦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