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六首(其五)

九月风光虽已暮,中州景物未全衰。

眼观秋色千万里,手把黄花三两枝。

美酒易消闲岁月,青铜休照老容仪。

若言必使他人信,沥尽丹诚谁肯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尽管九月的景色已显萧瑟,中原的景象并未完全凋零。
纵目远望秋色覆盖千里,手中仅握着两三枝黄菊。
美酒容易消磨悠长时光,铜镜却映照出衰老容颜。
如果说一定要让他人相信,倾尽赤诚又有谁会理解。

注释

九月:秋季的第九个月。
暮:傍晚,衰落。
中州:古代指中原地区。
景物:自然景象或人文景观。
衰:衰退,衰败。
秋色:秋天的景色。
黄花:菊花,秋季常见花卉。
三两枝:少数几枝。
美酒:好酒。
闲岁月:悠闲的时光。
青铜:泛指金属镜子,古时常用铜制作。
老容仪:衰老的容貌。
必使:一定要让。
他人信:他人相信。
沥尽丹诚:倾尽真诚的心意。
谁肯知:谁会理解。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邵雍的《秋游六首(其五)》,描绘了九月时节虽然已是晚秋,但中原大地的景色并未完全凋零。诗中通过“九月风光虽已暮”表达出秋天的深沉与萧瑟,但“中州景物未全衰”又展现出生命力的坚韧。诗人放眼望去,“秋色千万里”,手中却仅握“三两枝黄花”,形成鲜明对比,寓含人生短暂与自然永恒的主题。

“美酒易消闲岁月”一句,借酒消愁,感叹时光易逝,而“青铜休照老容仪”则以铜镜自比,暗示岁月在脸庞上留下的痕迹。最后两句“若言必使他人信,沥尽丹诚谁肯知”,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感慨,即使有真诚的心意,若不被人理解,也难以传达。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秋景为背景,寓言人生哲理,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转、世事变迁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1553)

邵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字:尧夫
  • 生卒年:1011年—1077年

相关古诗词

秋游六首(其四)

家住南城水竹涯,乘秋行乐未尝亏。

轻寒气候我自爱,半醉光阴人莫知。

信马天街微雨后,凭栏僧阁晚晴时。

十年美景追寻遍,好向风前摘白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秋游六首(其三)

八月光阴未甚凄,松亭竹树尤为宜。

况当昼夜初停处,正是炎凉得所时。

明月入怀如有意,好风迎面似相知。

闲人歌咏自怡悦,不管朝廷不采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秋游六首(其二)

先秋颢气已潜生,洛邑方知节候平。

庭院乍凉人共喜,园林经雨气尤清。

回舟伊水风微溜,缓辔天津月正明。

自有皋夔分圣念,好将诗酒乐升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秋游六首(其一)

七月芙蕖正烂开,东南园近日徘徊。

有时风向池心过,无限香从水面来。

罨画溪深方误入,洞庭湖晚未成回。

坐来一霎萧萧雨,又送新凉到酒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