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六首(其四)

家住南城水竹涯,乘秋行乐未尝亏。

轻寒气候我自爱,半醉光阴人莫知。

信马天街微雨后,凭栏僧阁晚晴时。

十年美景追寻遍,好向风前摘白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我住在南城靠水的竹林边,秋天出行游玩从未感到缺少乐趣。
微寒的天气我特别喜爱,半醉的状态别人却难以察觉。
骑着马在秋雨过后的天街上漫游,倚靠栏杆在僧人阁楼享受傍晚的晴朗时光。
十年来我遍寻美好的景色,现在只想在清风中摘下白须欣赏。

注释

家:居住的地方。
南城:城市南部。
水竹涯:靠近水边的竹林。
乘秋:趁着秋天。
行乐:出行游玩。
未尝亏:从未减少。
轻寒:微寒。
气候:天气。
自爱:特别喜爱。
半醉:微醉。
光阴:时光。
莫知:别人难以察觉。
信马:随意骑马。
天街:城市街道。
微雨后:秋雨过后。
凭栏:倚靠栏杆。
僧阁:僧人阁楼。
晚晴时:傍晚晴朗时分。
十年美景:十年来寻找的美好景色。
追寻遍:遍寻。
好向:最好。
风前:清风中。
摘白髭:摘下白须。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邵雍的《秋游六首(其四)》,描绘了作者居住在水边竹林的南城,秋天里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首句“家住南城水竹涯”展现了诗人生活环境的清幽与宁静。接着,“乘秋行乐未尝亏”表达了他对秋季的美好享受,无丝毫遗憾。

“轻寒气候我自爱”写出了诗人对微凉秋意的喜爱,这是一种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亲近。而“半醉光阴人莫知”则透露出诗人陶醉于时光中的惬意,仿佛连旁人都难以察觉他的快乐状态。

“信马天街微雨后”描绘了雨后的街道,诗人骑马漫游,感受着湿润清新,体现了闲适的生活态度。在“凭栏僧阁晚晴时”,诗人又移步僧阁,欣赏傍晚的晴空,增添了诗境的禅意。

最后两句“十年美景追寻遍,好向风前摘白髭”总结了诗人多年来的游历,感叹时间流逝,美景已遍览,但仍然怀揣着一颗年轻的心,愿意在风前摘下白须,流露出诗人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欣赏,以及对岁月流逝的淡然态度,富有哲理和生活情趣。

收录诗词(1553)

邵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字:尧夫
  • 生卒年:1011年—1077年

相关古诗词

秋游六首(其三)

八月光阴未甚凄,松亭竹树尤为宜。

况当昼夜初停处,正是炎凉得所时。

明月入怀如有意,好风迎面似相知。

闲人歌咏自怡悦,不管朝廷不采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秋游六首(其二)

先秋颢气已潜生,洛邑方知节候平。

庭院乍凉人共喜,园林经雨气尤清。

回舟伊水风微溜,缓辔天津月正明。

自有皋夔分圣念,好将诗酒乐升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秋游六首(其一)

七月芙蕖正烂开,东南园近日徘徊。

有时风向池心过,无限香从水面来。

罨画溪深方误入,洞庭湖晚未成回。

坐来一霎萧萧雨,又送新凉到酒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贺人致政

人情大率喜为官,达士何尝有所牵。

解印本非嫌薄禄,挂冠殊不为高年。

因通物性兴衰理,遂悟天心用舍权。

宜放襟怀在清景,吾乡况有好林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