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麻姑山

昔日登临不用扶,于今白首见麻姑。

此邦泉石何萧爽,异代神仙知有无。

七月山田红稻熟,去年尘海碧莲枯。

信知冠盖追游地,羽客相逢到日晡。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翻译

从前登山游览无需人搀扶,如今满头白发才见到仙姑。
这里的山水多么清凉,不同朝代的神仙是否还在。
七月稻田里的红稻已经成熟,去年的莲花池塘却已干涸。
确实知道这里是达官贵人游乐之地,羽士们相遇常常直到黄昏时分。

注释

昔:从前。
登临:登山游览。
不用扶:无需人搀扶。
于今:如今。
白首:满头白发。
麻姑:传说中的仙女。
此邦:这里。
泉石:山水。
何萧爽:多么清凉。
异代:不同朝代。
神仙:神仙。
知有无:是否还在。
七月:七月。
山田:稻田。
红稻熟:稻子熟了。
去年:去年。
尘海:莲花池塘。
碧莲枯:莲花干枯。
信知:确实知道。
冠盖:达官贵人。
追游地:游乐之地。
羽客:修道之人,羽士。
相逢:相遇。
日晡:黄昏时分。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叔美所作的《登麻姑山》。诗人以个人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麻姑山的感慨和对时光流转的感叹。首句“昔日登临不用扶”,回忆年轻时登山的轻盈与活力,与后文“于今白首见麻姑”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岁月的无情流逝。接着,诗人赞美麻姑山的山水之美,称其“泉石何萧爽”,流露出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敬仰。

诗中提到“异代神仙知有无”,暗示麻姑山曾有传说中的仙人出没,增添了神秘色彩。接下来的两句“七月山田红稻熟,去年尘海碧莲枯”,描绘了山下农田稻谷丰收的景象,与前文的仙境形成对比,展现出人间烟火气。最后,诗人以“信知冠盖追游地,羽客相逢到日晡”作结,表达出对麻姑山作为名胜之地,常有达官贵人和仙人般的雅士来访的想象。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有对人生易老的感慨,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历史文化的思考。

收录诗词(4)

黄叔美(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宝善堂为薛玄卿题

人孰不有母,鲜能报其恩。

人孰不有弟,鲜能念同根。

汉兴尺布谣,郑有誓泉言。

所以忧世事,永叹鹡鸰原。

缅怀宝善君,生子出孝门。

幼习静室业,实为仁爱敦。

百金买古宅,乃在清溪濆。

堂前种荆树,堂北长慈萱。

时从道园中,驾彼白鹤轩。

再拜母膝下,殷勤问寒暄。

季也一相接,怡然煦春温。

溪鱼识啸歌,乌鸟沽盘餐。

余适登斯堂,吴公有铭存。

阿侄三五辈,削瓜酌清尊。

秩然进退间,礼义何其尊。

嗟今利夺人,骨肉相仇冤。

苍天信可问,薄俗难与论。

形式: 古风

金塔

金溪有金源,昔我未尝造。

因逢吴道士,言此山水好。

金僧来自蜀,所至事幽讨。

地名适相符,结茅遂栖老。

一朝入石塔,千载锢其宝。

白云何漫漫,流水亦浩浩。

相传石井头,鞋迹犹可考。

安知斯塔内,岁久骨应槁。

龛灯长不灭,落叶风自扫。

山僧具茗酌,言话颇知道。

请题壁间诗,兹行殊草草。

所欣得二赵,登览散中抱。

日午饷田家,壶觞共倾倒。

素心惬清赏,恨不避喧早。

偶寻幽侣出,徵逐非所好。

归途霜月下,谯鼓更渐报。

明朝人事乖,相望不可到。

形式: 古风

送僧归护国寺

一瓶一钵是生涯,来扣枢扉带砺家。

宠服降从丹凤阙,禅房归掩赤城霞。

五芝岩下传心印,八桂峰前散雨花。

还伴白云重到此,会看恩馆筑堤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就中喜有龙门客,跃出洪波只待雷。

形式: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