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吕纪雪图》由明代诗人杨一清所作,描绘了冬日雪景下的自然与人文景象,充满了浓厚的诗意与画面感。
首先,诗中以“玄冥令严气栗烈,酿作江城三日雪”开篇,通过“玄冥”这一古代神话中的冬季之神,形象地描绘出冬日严寒的景象,预示着一场大雪即将降临。接着,“酿作江城三日雪”则点明这场雪将持续三日,渲染出冬日雪景的壮观与持久。
随后,“朔风捲地天冥冥,四顾青山黯无色”两句,通过“朔风”和“冥冥”的天空,以及“黯无色”的青山,进一步强化了冬日雪景的寒冷与寂静。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在这场大雪面前的无力与沉寂。
“是时同云冻不收,咫尺川梁成阻脩”描述了云层冻结,连近处的河流桥梁都变得难以通行,进一步展现了雪景的严峻与不便。
“灞陵豪客方闭户,剡曲幽人难放舟”通过对比豪客与幽人的不同境遇,展现了社会阶层在面对自然灾难时的不同反应。豪客选择闭门不出,而幽人则因无法行船而感到困扰,体现了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也关注到了社会生活的侧面。
接下来,“山禽在原半在隰,欲飞不飞毛羽湿”描绘了山禽在雪地中的艰难处境,它们既想飞翔又因羽毛被雪水浸湿而难以行动,生动地表现了动物在极端天气下的生存状态。
“渺渺平沙落雁多,萧萧古木群鸦集”则通过“落雁”与“群鸦”的聚集,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动态感,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的生命力在极端环境下依然顽强。
“天寒日暮恒苦饥,欲觅颗粒将安之”表达了在寒冷与饥饿的双重压力下,生物寻找食物的艰难,体现了自然界与人类共同面对的生存挑战。
最后,“长安贫者亦无数,遑用恤此禽虫为”通过长安贫民的处境,反思了社会的不公与人性的冷漠,强调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同情。
“四明画史清狂客,决眦大呼声裂帛”描绘了一位画家面对如此壮丽的雪景,内心激荡,创作出一幅传世之作,表达了艺术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画里风情祇自知,赋罢令人三叹息”则总结了整幅作品的情感深度与艺术魅力,让人在欣赏之余,不禁为之感叹与深思。
综上所述,《吕纪雪图》不仅是一首描绘冬日雪景的诗歌,更蕴含了对自然、社会、人性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视角与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