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台州沈虞卿使君入朝(其二)

靖康建炎事,尝闻诸公言。

志士日夕心,呜咽声气吞。

新亭五十年,尘埃尚中原。

君王大经略,梦想天河翻。

时情习安宴,未办酬国恩。

修攘亦有序,此事难遽论。

所要夙昔怀,勿以暮气昏。

为公一悲歌,风云澹乾坤。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翻译

关于靖康和建炎时期的事情,我曾从各位先生那里听说过。
那些有志之士日夜思念,心中悲痛,声音哽咽,仿佛要吞没天地。
新亭聚会已过去五十年,但尘土中仍怀念着中原。
君王有着宏大的战略规划,希望能改变天翻地覆的局面。
然而当时的人们沉溺于安逸,还未准备好报答国家的恩情。
抵抗外侮也有一定的步骤,但这事情难以仓促讨论。
我们内心深处的愿望,不应被暮气所蒙蔽。
我为你唱出一曲悲歌,希望风云能澄清这混沌的天地。

注释

靖康:北宋末年的两个年号。
建炎:南宋初年的年号。
志士:有志向的爱国人士。
新亭:西晋时期的一个地名,后用来指代怀念故土之情。
尘埃:比喻历史的沉淀。
梦想天河翻:形容扭转乾坤,改变不利局面。
时情:当时的情势。
习安宴:习惯于安宁的生活。
酬国恩:报答国家的恩惠。
修攘:整治武备,抵抗侵略。
此事:指抗敌之事。
遽论:立即讨论。
夙昔怀:长久以来的心愿。
暮气昏:消极、暮气沉沉的态度。
风云澹乾坤:风云变色,象征局势变化或壮志豪情。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孙应时创作的,名为《送台州沈虞卿使君入朝(其二)》。诗中的“靖康建炎事”指的是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和建炎之役,即金兵侵入中原、徽钦二帝被掳的历史事件。这段历史让当时的志士们心怀忧虑,日夜思念着国家的命运,内心充满了悲凉与不平。

“新亭五十年”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沉重,“尘埃尚中原”则是说这些历史的伤痛犹如尘埃,依然笼罩在大地之上。诗人通过“君王大经略,梦想天河翻”表达了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未来变革的期待。

然而,“时情习安宴,未办酬国恩”显示了当下的平静生活与过去未能报效国家之恩的矛盾。诗人认为“修攘亦有序,此事难遽论”说明复兴之路需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最后,“所要夙昔怀,勿以暮气昏”劝诫人们要保持昔日的抱负和志向,不应因为年龄增长而心态变得模糊。全诗结尾“为公一悲歌,风云澹乾坤”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寄托,以及对于天地间风云变幻的感慨。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宋代士大夫对于国家危亡和个人使命的深切关怀。

收录诗词(624)

孙应时(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史同叔司直造朝(其一)

天壤王郎子,芝兰谢傅家。

班行想风采,诗礼倍光华。

万里鞭先著,连城玉未瑕。

公馀闭斋阁,黄卷有生涯。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送朱仲微使君赴阙

声迹周行旧,人门汉相延。

谢宗康乐在,阮侄仲容贤。

文献群公侧,风流晚辈先。

天资超瑑玉,心量极澄渊。

世故虽游刃,荣途独缓鞭。

风霜饱经历,岁月起联翩。

奏牍留天听,鸣镳拜日边。

一麾纡郡组,两地冠淮壖。

巢坞江湖会,吴陵海泽偏。

阳公优抚字,山甫重蕃宣。

秋月沧浪底,春风草木前。

近名辞赫赫,直道守平平。

襦裤歌千里,丝纶锡九天。

别帆催入觐,祖席叹登仙。

详试谙冯翊,深褒属颍川。

径须持紫橐,应不坠青毡。

世道千龄远,人情百虑牵。

关心眷河雒,努力补陶甄。

窭迹来蓬筚,微芳托蕙荃。

一枝容吏隐,三釜慰亲年。

借寇知难请,依刘敢自怜。

炉锤思旧物,倘问及林泉。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送池子文

巾山秋思俯晴江,樽酒怀人惜异邦。

千里谁能携客枕,一灯还此对寒窗。

圣门莫忘心期远,文鼎何妨笔力扛。

去去成名深自警,白云飞处倚门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江]韵

送别宋金州

安康使君发成都,群公祖送车塞途。

秋风关山二千里,王命不得辞崎岖。

使君世族楚彭城,家今会稽之上虞。

我居咫尺不早识,万里相逢天一隅。

眼中豪杰未易得,使君人物当代无。

连年三取太守印,赫然帅钺兼兵符。

不忧无地起勋业,所要许国存规模。

贵人例急歌舞娱,使君善爱千金躯。

国耻未雪长荷殳,一念勿忘先大夫。

呜呼,一念勿忘先大夫。

形式: 古风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