偕邵元直毛保之游虞山破山寺遂达天龙庵寻桃源洞(其二)

谁云秋山空,林暗日卓午。

寺门影遥红,幽敞形搆古。

高僧一指禅,破山作山祖。

石幢镌宝文,珠阁散花雨。

寺后竹千顷,一绿上眉宇。

松间就僧饭,窗际闻樵斧。

枯涧积叶深,叶底暗泉吐。

度杓登山椒,憩足匪一所。

回头俛僧寮,缭曲见窗户。

高处何所闻,嘹嘹雁相语。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与友人邵元直、毛保之一同游览虞山破山寺,直至天龙庵,最后寻找桃源洞的旅程。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沿途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首句“谁云秋山空,林暗日卓午”,开篇即以反问引出,描绘了秋天山林的静谧与深邃,虽是正午时分,但林间的光线似乎被暗淡的氛围所笼罩,营造了一种幽深而神秘的意境。

接着,“寺门影遥红,幽敞形搆古”两句,将视线转向破山寺,远处的寺庙在阳光下投下长长的红色影子,透露出古寺的庄严与历史的沉淀。这里的“幽敞”二字,既描绘了寺庙的开阔,也暗示了其深邃的历史底蕴。

“高僧一指禅,破山作山祖”则赞美了寺中的高僧,通过“一指禅”的修行方式,不仅体现了高僧的修为深厚,也寓意着他们对佛教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石幢镌宝文,珠阁散花雨”描绘了寺庙内的建筑细节,石幢上的宝文象征着智慧与教义的传承,珠阁中散发的花雨,则可能象征着佛法的普照与慈悲。

“寺后竹千顷,一绿上眉宇”转而描写寺后的竹林,一片翠绿延绵不绝,仿佛直接映入了观者的眉宇之间,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

“松间就僧饭,窗际闻樵斧”则描绘了作者在松林中与僧人共餐的情景,窗外传来樵夫的斧声,增添了生活的气息与自然的和谐。

“枯涧积叶深,叶底暗泉吐”通过枯涧与落叶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静谧与生机,暗泉的流淌则为这静谧增添了几分活力。

“度杓登山椒,憩足匪一所”描述了作者一行人攀登至山顶的过程,虽然旅途劳顿,但并未停下脚步,体现了探索精神与对美景的追求。

“回头俛僧寮,缭曲见窗户”则是在回望寺庙时的景象,通过缭绕的路径和窗户的显现,再次强调了寺庙的深远与神秘。

最后一句“高处何所闻,嘹嘹雁相语”以雁群的对话作为结语,寓意深远,既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也暗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对人文历史的敬仰,同时也蕴含了对生活哲理的思考。

收录诗词(1183)

黄景仁(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诗人。一字仲则。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 字:汉镛
  • 号:鹿菲子
  • 籍贯: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
  • 生卒年:1749~1783

相关古诗词

偕邵元直毛保之游虞山破山寺遂达天龙庵寻桃源洞(其三)

登高易心瘁,况兹摇落辰。

我行深林中,败叶如随人。

前峰忽中断,平野连城闉。

人气此焉聚,上结濛濛尘。

谁知我曹乐,迥与太古邻。

日华转壑底,霜气清崖垠。

更爱佳石净,皱瘦无轮囷。

每坐不忍移,抚之辄生温。

遥山万千叠,何处平吾身。

形式: 古风

偕邵元直毛保之游虞山破山寺遂达天龙庵寻桃源洞(其四)

下山行别僧,归径屡转右。

钟声忽递风,寻之越冈阜。

依然遘精蓝,行近不知有。

径造竹阁吟,坐听涧声久。

寻源得奇绝,石理若瓜剖。

平落十亩宽,侧撇千丈陡。

想见春水生,百万玉龙走。

瞑色沈镜光,欲揽不在手。

未窥山面全,佳处吞八九。

剑门拂水崖,较此孰前后。

明发更扳陟,斯游庶无负。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题郑秋堂山水幅

君家三绝此其一,画此春山白云出。

春山郁郁何葱葱,云捲忽随缣素空。

偶然断出林岫色,复叠不知千万重。

长松飘风子堕瓦,下有读书长啸者。

坐看生灭云耶山,斯人怀抱岂等闲。

我欲扁舟一相访,侧身天地何由往。

形式: 古风

展叔宀先生墓(其一)

龙蛇往岁讶崩奔,宿草伤心满墓门。

弟子下车惟有恸,先生高卧竟何言。

只鸡久负平生约,一剑空怀国士恩。

令子成名公不见,此时悲喜总难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