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边秋阴易久,不复辨晨光。
檐雨乱淋幔,山云低度墙。
鸬鹚窥浅井,蚯蚓上深堂。
车马何萧索,门前百草长。
这是一首描绘深秋景象的诗,充满了静谧和寂寞之感。开篇“边秋阴易久,不复辨晨光”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天气的阴冷使得难以分辨白昼与夜晚的界限。此情此景,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一种时间静止的错觉。
接着“檐雨乱淋幔,山云低度墙”则是对环境的一种描绘。檐前之雨如织机般密集而下,将室内外隔绝开来;远处的山云仿佛可以触手,可见其低垂和遮蔽感。这两句通过对比强调了室内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秋日雨水给人带来的孤独感。
“鸬鹚窥浅井,蚯蚓上深堂”一句,展示了诗人观察细微生活的情趣。鸬鹚(一种鸟类)俯瞰着干涸的井口,似乎在寻找什么;而蚯蚓则在深邃的厅堂中蠕动。这两种不同生物各自寻觅生存之地的画面,不仅体现了自然界的生命力,也反映出诗人对现实生活细微之处的关注。
最后,“车马何萧索,门前百草长”则是对静谧乡村景象的一种描绘。车马的声音稀疏而又悠远,门前杂草丛生,这些都是秋天特有的景色。这两句诗通过平淡的叙述,展现了一个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画面,也让人感受到一种时间停滞的美好。
整首诗没有直接表达情感,却通过对自然界和日常生活细节的描绘,传递出一种淡泊名利、归隐田园的意境,以及对于现实世界某种静谧与孤独的深刻体验。
不详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地僻秋将尽,山高客未归。
塞云多断续,边日少光辉。
警急烽常报,传闻檄屡飞。
西戎外甥国,何得迕天威。
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
候火云烽峻,悬军幕井乾。
风连西极动,月过北庭寒。
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
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
晒药能无妇,应门幸有儿。
藏书闻禹穴,读记忆仇池。
为报鸳行旧,鹪鹩在一枝。
能画毛延寿,投壶郭舍人。
每蒙天一笑,复似物皆春。
政化平如水,皇恩断若神。
时时用抵戏,亦未杂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