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二十一夜雨未止六昼夜水涨寇阻无人入城

昼夜雨滂沱,平畴变海河。

地如随水去,天岂厌人多。

讨叛犹输粟,攻坚未掩戈。

积阴凝杀气,玄造意如何。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翻译

日夜大雨倾盆,平坦的田野变为河流。
土地似乎随着水流而去,上天难道嫌人太多而厌倦?
征讨叛乱还须缴纳粮食,面对强敌尚未放下武器。
长期的阴霾凝聚出肃杀之气,大自然的意图是什么呢?

注释

昼夜:不分日夜。
滂沱:形容雨大如注。
平畴:平坦的田地。
海河:比喻广阔的水域。
随水去:形容地势低洼,被水淹没。
厌人多:暗示天灾对人口众多的担忧。
讨叛:征讨叛乱。
输粟:缴纳粮食作为赋税或军需。
攻坚:攻打坚固的敌人。
掩戈:放下武器。
积阴:长期的阴暗天气。
凝杀气:凝聚出压抑、肃杀的气氛。
玄造:指大自然或天地。
意如何:意图或心情如何。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持续多日的暴雨导致的洪灾景象。开篇“昼夜雨滂沱,平畴变海河”两句,以激烈的笔触描述了连续不断的大雨如何改变了平原,使之成为汪洋一片。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写,更暗含着社会动荡和人心不安的情绪。

“地如随水去,天岂厌人多”两句,则透露出一种宿命论的悲观情怀。诗人通过土地被洪水吞没这一景象,表达了对天道不仁、自然灾害无法抗拒的无奈感。

接下来的“讨叛犹输粟,攻坚未掩戈”两句,转向了战争和政治动荡的主题。诗人用军事行动的困难来比喻社会矛盾的复杂和解决问题的艰难。

最后,“积阴凝杀气,玄造意如何”则是对整个自然环境和人类心理状态的一种概括。在这场无尽的雨季中,阴霾的天空似乎凝聚了寒冷而又凶险的气息,而诗人对于这种“玄造”的世界——既神秘又充满威胁——的心境是复杂且难以捉摸的。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艺术才华,更反映了宋末元初社会动荡、民生疾苦以及个人情感的沉重。

收录诗词(2864)

方回(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 字:万里
  • 号:虚谷
  • 籍贯:宋元间徽州歙县
  • 生卒年:1227—1307

相关古诗词

五月二十三日甲子交六月节稍晴三四五复大雨贼寨未下

每日看天色,今年厌雨声。

重新六甲换,喜得一朝晴。

疲卒淹穷谷,饥民守坏城。

竹深荷净处,犹忆旧承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五月二十三日怀归二首(其二)

生红一簇海榴枝,惭愧虚翁两鬓丝。

久客湖山何足恋,□□父子自相知。

江南江北千钟酒,身后身前万首诗。

连□□霖忽开朗,人生亦有晚晴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五月二十三日怀归二首(其一)

拔茅犹在盍归休,何事清河日倚楼。

百岁四分三已过,十朝九醉一无愁。

独遗蕙帐容逋客,谁向瓜田识故侯。

定是紫阳山下路,西风仙袂揖浮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五月十一日生朝三首(其三)

强展愁眉进一杯,年年红熟见杨梅。

至亲阻寇全无信,时贵嫌贫近不来。

京兆旧游张敞马,督亢遥望剧辛台。

华荣寂寞手翻覆,好在徉狂老万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