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其三)

再睹道友话清源,人人问道无不全。

法法恒然皆如是,四生九类体中圆。

形式: 偈颂 押[先]韵

鉴赏

这首诗《偈(其三)》由唐代僧人师备所作,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佛教哲理。诗中“再睹道友话清源”一句,以“再睹”和“道友”开篇,暗示了与道友再次相遇的情景,而“话清源”则指向了探讨佛教的根本教义,即清净之源。这不仅体现了对佛法的深入探讨,也蕴含了对真理追求的执着。

“人人问道无不全”一句,强调了每个人对于佛法的探索都是全面且无遗漏的,体现了佛教中“众生皆可成佛”的理念,即每个人都有可能通过修行达到觉悟的境界。

“法法恒然皆如是”则进一步阐述了佛法的普遍性和不变性,无论何种法门,其本质都是相同的,都遵循着不变的规律。这反映了佛教中关于法相宗与唯识宗等不同学派之间,虽然在具体实践上有差异,但在根本原理上是一致的观点。

最后,“四生九类体中圆”将讨论范围扩展至生命形态的多样性,指出无论是人、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它们的生命体中都蕴含着佛法的真理。这一句体现了佛教中“万法归一”的思想,即宇宙间的一切现象,不论其形式如何多样,其内在的本质都是相通的,都体现了佛法的真理。

综上所述,《偈(其三)》通过简练的语言,深刻地探讨了佛教的核心教义,包括对真理的追求、生命的普遍性以及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展现了佛教哲学的深邃与博大。

收录诗词(8)

师备(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迦叶上名衣,披来须捷机。

才分招的箭,密露不藏龟。

形式: 偈颂

临示寂声钟集众说偈

我逃世难来出家,宗师指示个歇处。

住山聚众三十年,寻常不欲轻分付。

今日分明说似君,我敛目时齐听取。

形式: 偈颂

住山后作

光阴倏忽暂须臾,浮世那能得久居。

出岭年登三十二,入闽蚤是四旬馀。

他非不用频频检,已过还须旋旋除。

为报满朝朱紫道,阎王不怕佩金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游柽洋

青山无适莫,四畔无来路。

安居不到处,出身终有馀。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