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以毋为绝绝非毋,自谓门人见处疏。
若使圣人真个绝,不知毋理却何如。
此诗是南宋时期文学家张九成的作品,名为《论语绝句》。这首七言绝句通过对“毋”字的反复使用,探讨了圣人与凡人的区别,以及圣人若真绝弃世俗之理,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高洁境界的情怀。
诗中的“以毋为绝绝非毋”,通过自问自答的手法,提出一个问题,即若将“毋”字理解为完全的断绝,那么这种绝对的断绝是否就是圣人所为。这里,“毋”字既有断绝之意,也寓含着超然物外、不为世俗所动之意。
接着,诗中写道:“自谓门人见处疏”,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门派或学说的理解和认识,即认为自己的学说在当时被视为偏僻或不被理解。这里,“门人”指的是同门师徒或志同道合之人,而“见处疏”则形容他们的学说或主张不受世俗欢迎,显得孤独和偏远。
最后两句:“若使圣人真个绝,不知毋理却何如”,是对前文问题的一种回答。诗人设想如果圣人真的做到了完全的断绝,那么这种超脱尘世的“毋”理,又将如何去理解和评判呢?这里,“真个绝”强调了圣人的彻底与极致,而“不知毋理却何如”则表现出诗人对于这种境界的赞叹与困惑。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毋”字多重含义的探讨,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精神高峰的哲学思考,同时也折射出了诗人个人的情感和思想世界。
不详
游遍诸侯志不伸,困穷几与死为邻。
大哉博学称夫子,独有当时一党人。
担板人多见一边,圣心思虑甚周旋。
方知大禹同夫子,彼此观之无间然。
巍巍荡荡仰神尧,贤智奸邪混一朝。
无物不归吾造化,去天安得尚遥遥。
看来商颂继关雎,乱训为终始是初。
试把初终篇较取,洋洋风雅岂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