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窦泽处士二首(其二)

鳌背楼台拂白榆,此中槎客亦踟蹰。

牢山道士无仙骨,却向人间作酒徒。

形式: 古风 押[虞]韵

翻译

巨大的龟背上建有楼阁,它靠近白榆树,航海者在这里也驻足徘徊。
牢山的道士没有成仙的资质,却只能在人间做酿酒的工匠。

注释

鳌背:指海龟的背,古代神话中常用来象征大海或长寿。
楼台:楼阁,此处可能指仙境中的建筑。
白榆:白色的榆树,古人常用以象征高洁。
槎客:古代指乘木筏出海的人,这里泛指航海者。
踟蹰:犹豫不决,徘徊。
牢山道士:道教修炼者,这里可能寓指追求仙道但未能成功的人。
仙骨:成仙所需的特殊体质或资质。
酒徒:嗜酒之人,此处可能暗指道士未能超脱世俗,反而沉迷于酿酒。

鉴赏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隐逸山林的生活状态。"鳌背楼台拂白榆"中的“鳌”指的是海中巨龟,后世多用以比喻高峻的山峰,而“拂白榆”则是形容树木被秋风吹过后的样子,给人一种萧瑟孤寂之感。"此中槎客亦踟蹰"中的“槎客”指的是隐逸之士,他们在这深山老林中也显得有些踟蹰不宁,似乎是在寻找心灵的寄托。

接下来的两句则是对道士和酒徒生活的一种抒情。"牢山道士无仙骨"中的“牢山”可能指的是一个特定的地点,而“无仙骨”则意味着这些道士并没有修炼成仙的资质,他们与寻常百姓无异。“却向人间作酒徒”表达了这些道士虽然自称追求长生不老,却终究还是沉迷于世俗的享乐之中,尤其是对美酒的喜爱。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生活状态的描写,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寻找精神寄托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对那些自诩高洁却沉迷世俗者的一种淡淡嘲讽。

收录诗词(507)

罗隐(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 字:昭谏
  • 籍贯: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
  • 生卒年:833-909

相关古诗词

望思台

芳草台边魂不归,野烟乔木弄残晖。

可怜高祖清平业,留与闲人作是非。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微]韵

天赐胭脂一抹腮,盘中磊落笛中哀。

虽然未得和羹便,曾与将军止渴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淮口军葬

一阵孤军不复回,更无分别只荒堆。

莫言赋分须如此,曾作文皇赤子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移住别友

自到西川住,惟君别有情。

常逢对门远,又隔一重城。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