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寅岁秋再抵长松奉等慈师入城作诗记一时事

前来送师归,今日迎师去。

送迎我何劳,师乃困行路。

天将归谁尤,耗斁此下土。

一水祸未忘,旱势复如许。

小民惟怨咨,惜莫知其故。

径须凭佛力,庶可回帝怒。

自怜操持约,一念寄香缕。

氤氲才上彻,云色暗窗户。

数声跳珠急,忽已忘处所。

老僧笑谓我,水旱要有数。

德非与天通,造请辄违拒。

官岂真德人,天意遽相与。

更看鞭雷公,滂沛逐飞驭。

定身固如如,未始间行住。

抗走不少停,政恐尘埃污。

倾心太平日,十五一风雨。

官既罢迎送,师亦得安处。

我闻低头谢,勤尔相诲语。

作诗书长松,来者尚有取。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在丙寅年秋季再次到达长松,迎送师傅进城时所写的诗句。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灾害的担忧,以及对于德行与天命之间关系的思考。

从“前来送师归,今日迎师去”开篇,我们便能感受到一种循环往复的情景,这反映了生活中的某种规律性。接着,“送迎我何劳,师乃困行路”表达了一种无奈与困顿,似乎在暗示外界环境的影响。

“天将归谁尤,耗斁此下土”则是对自然灾害(如水旱)的反思,以及对这些灾害所带来的破坏性质的探讨。诗人继续表达了对于这些重复发生问题的一种无力感:“一水祸未忘,旱势复如许。小民惟怨咨,惜莫知其故。”

在“径须凭佛力,庶可回帝怒”中,诗人似乎寻求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来解决问题,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宗教信仰的依赖。紧接着,“自怜操持约,一念寄香缕”则是诗人的内心独白,表现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氤氲才上彻,云色暗窗户。数声跳珠急,忽已忘处所”描绘了一个静谧而神秘的环境,其中“老僧笑谓我,水旱要有数”则是对命运和自然规律的一种解读。

在后续部分,“德非与天通,造请辄违拒。官岂真德人,天意遽相与”中,诗人表达了对于德行与天道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统治者是否真正具备德性和顺应天意的质疑。

“更看鞭雷公,滂沛逐飞驭。定身固如如,未始间行住”则是对某种力量或权威的观察,而这力量似乎在调节着自然与人世之间的秩序。“抗走不少停,政恐尘埃污”则表达了一种对于维护清洁和秩序的担忧。

“倾心太平日,十五一风雨。官既罢迎送,师亦得安处”是对某个和谐时刻的向往,以及对迎送仪式结束后师傅能够得到安宁的一种期盼。“我闻低头谢,勤尔相诲语。作诗书长松,来者尚有取”则是诗人对于这次经历的感激,以及将这些记忆和教诲传承下去的愿望。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灾害、德行与天命之间关系的探讨,以及对于生活中循环往复现象的描述,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和丰富的内心生活。

收录诗词(6)

李薰(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过净名院触目都似曾到问讯乃非也戏题绝句(其一)

入门彷佛记曾来,问讯山僧始此回。

却觅旧游无是处,只应形似遣人猜。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晴偏好

平湖百顷生芳草。芙蓉不照红颠倒。东坡道。

波光潋滟晴偏好。

形式: 词牌: 晴偏好

辰光门

北林苍翠拱岩闉,中起红楼迥照人。

四面山河千古在,百年城市一朝新。

夜深灯火明沙路,秋冷笙歌拥画轮。

莫讶使君频宴乐,欲令盍郡物皆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送德基

单阏多馀庆,清时得伟人。

德隆荀氏操,学慕孟轲醇。

久愧沟中断,常亲席上珍。

征帆忽西去,怅望宛溪滨。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