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小儿

两世茕茕各一人,生来且喜富精神。

欲教龆龀从师学,秪恐文章误尔身。

但有犁锄终得饱,莫看纨绮便嫌贫。

不知别后啼多少,苦问家僮说未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两代孤独各自生活,天生就喜好精神富足。
想让孩童跟随老师学习,只怕文章会误导他们的道路。
只要有农具就能填饱肚子,不要看到华丽衣裳就嫌弃贫穷。
不知道离别后会有多少泪水,苦苦询问仆人却问不出实情。

注释

两世:两代。
茕茕:孤独。
各一人:各自生活。
且:并且。
龆龀:儿童。
师学:跟随老师学习。
误尔身:误导他们的道路。
犁锄:农具。
纨绮:华丽衣裳。
嫌贫:嫌弃贫穷。
别后:离别后。
啼:哭泣。
苦问:苦苦询问。
未真:没有得到实情。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李觏创作的《寄小儿》,表达了诗人对子女的关心和期望。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希望孩子能够独立自强,不被物质财富所迷惑,同时也担忧教育的重要性,怕孩子过分追求文章华丽而误了自己。

“两世茕茕各一人,生来且喜富精神。”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对子女个性的认可和欣赏,他们独立、自信,有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欲教龆龀从师学,秪恐文章误尔身。”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孩子教育的关切,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学习增长知识,但又担心过度追求文学技巧可能会误导孩子的人生方向。

“但有犁锄终得饱,莫看纨绮便嫌贫。”这两句诗强调了生活自给自足的重要性,即使是简单的农耕生活,只要能够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就不应过分追求奢侈的物质享受。

“不知别后啼多少,苦问家僮说未真。”诗人对于与子女分别后的日子感到无从预料,但又通过询问家中的仆人来寻求一些关于孩子的情况,表达了对远方儿女的挂念和不舍。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深情的语言展现了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与牵挂,以及对于教育和生活态度的思考,是一首充满亲情和理想的作品。

收录诗词(338)

李觏(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雕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 字:泰伯
  • 号:盱江先生
  • 籍贯:来学者常数十百
  • 生卒年:1009—1059

相关古诗词

寄介夫

天恨吾侪各一方,夕阳千度到西窗。

因循流俗今皆是,磊落如君信少双。

书未隔年难得报,心从薄宦始应降。

可怜汉水无拘系,长与旴江会九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江]韵

寄史屯田

秀汝清旴数舍中,系匏名谒竟难通。

只知俗吏隆官业,不意高文有古风。

朝请待趍天屏北,家园归省浙江东。

远民利害闻应熟,早晚嘉谋沃舜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寄周寺丞

我爱南丰宰,天资举措奇。

上官如不怒,善政有谁知。

赋役贫中减,鞭笞恶处施。

邑人多未悟,去后始应思。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寄黄晞

长忆黄夫子,才高行亦淳。

世情轻近事,见惯即常人。

何力康时务,将身役路尘。

七闽山水国,是处好安贫。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