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风驭云轩鹤羽轻,野麋常此望霓旌。
当时岩下藏身处,依旧春来草自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面。"风驭云轩鹤羽轻"一句,通过对风与云、鹤的描写,展现了高洁清远之境,同时也隐含着超脱尘世的意境。"野麋常此望霓旌"则表达了诗人在自然界中观赏到野生动物(鹿)的景象,并对远处的旗帜(霓旌)产生了遐想,可能是在赞美某种权威或尊贵之物。
"当时岩下藏身处"一句,使人联想到诗人曾在这白鹿岩下寻找隐蔽之所,或许是为了沉思、写作或是避世。最后一句"依旧春来草自生"则表现了自然界的生命力,以及不论人类活动如何,时间流转和季节更替总是在继续,这也反映出诗人对自然规律顺应的态度。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界深刻感悟。
不详
舒城(今属安徽)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北宋末前后在世。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进士(榜名美成),做过钱塘幕官,自户部郎官责知巢县,宋徽宗宣和中任郴州知州。南宋建炎初,(公元1127年)以中奉大夫知袁州。致仕后定居宜春。初至,讼牒颇繁,乃大书“依本分”三字,印榜四城墙壁。郡民化之,谤四厅为无讼堂
郴江淼淼接湘天,层壁重崖北水边。
数日东风春浪恶,渔舟不是莫愁船。
灵寿山前古梵宫,粥鱼斋鼓白云中。
衲僧若会蒙泉意,竟与曹溪一径通。
疏林翠竹水沧沧,问是刘公旧隐堂。
但得青编有完传,故居寂寞亦何伤。
萦迂鸟道少人通,只有豺狼夜过踪。
自衒崚嶒逾百丈,安知七十二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