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萧]韵

翻译

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的草木还未凋落。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

注释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草未凋: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
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末江南的风景画卷。开篇“青山隐隐水迢迢”四字,勾勒出一片静谧而又有些许迷离的自然景观。这里的“青山”和“水”,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来表达宁静、深远情怀的意象。而“隐隐”与“迢迢”的使用,增添了一种视觉上的朦胧感,让人仿佛能听到远处山水之间回荡的声音。

接着,“秋尽江南草木凋”则转而描写了季节更替带来的景物变化。秋天到了尾声,江南一带的草木都已开始凋零,这不仅是对自然界生长周期的一种描绘,也隐含着诗人对于时光易逝、万物无常的感慨。

“二十四桥明月夜”这一句,更是全诗的高潮所在。“二十四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杜牧此处借用,既展现了诗人的才情,也增添了一份文化的厚重感。在这样一个清澈明净的月夜中,诗人心中的情愫仿佛得到了释放。

最后,“玉人何处教吹箫”则是一种虚构而又富有诗意的情境。“玉人”在此指的是美丽的女性,而“教吹箫”的动作不仅是对音乐之美的一种追求,也象征着对理想之爱的渴望。这里的“箫”,既可以理解为一种古代乐器,也可以看做是诗人内心世界中那份难以捉摸的情感表达。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写,传递了一种淡淡的忧郁和深深的怀念。诗人在这静谧的夜晚,不仅是在追忆过往,更是在寻找心中那份永恒的美好。

收录诗词(492)

杜牧(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唐代诗人。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 字:牧之
  • 号:樊川居士
  • 籍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 生卒年:公元803-约852年

相关古诗词

寄杜子二首(其一)

不识长杨事北胡,且教红袖醉来扶。

狂风烈燄虽千尺,豁得平生俊气无。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虞]韵

寄杜子二首(其二)

武牢关吏应相笑,个里年年往复来。

若问使君何处去,为言相忆首长回。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寄远

只影随惊雁,单栖锁画笼。

向春罗袖薄,谁念舞台风。

形式: 五言绝句 押[东]韵

寄远

前山极远碧云合,清夜一声白雪微。

欲寄相思千里月,溪边残照雨霏霏。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