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僧了性

虽然年纪小,胸次已江湖。

贝叶连宵看,梅花一样臞。

记诗诚敢许,戒酒恐应无。

好向苏堤上,行行掐数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

翻译

尽管年纪尚轻,心中已饱经世事沧桑。
整夜研读佛经贝叶,如同欣赏清瘦的梅花。
我自认能记住诗歌,但恐怕难以戒掉饮酒。
最好在苏堤上漫步,一边走一边默默计数。

注释

年纪:年龄。
胸次:心胸、经历。
江湖:指社会或人生的磨砺。
贝叶:古印度的佛经书页,这里代指佛经。
梅花一样臞:形容清瘦如梅。
记诗:记忆诗歌。
戒酒:戒除饮酒。
苏堤:杭州西湖的著名景点。
掐数珠:佛教徒默念佛号或数念珠。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宋伯仁所作,名为《赠僧了性》。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僧人的赞美和对佛法的敬仰。

“虽然年纪小,胸次已江湖。” 这两句点出了僧人虽然年轻,但心境如同广阔无垠的江湖一般深邃。表明了僧人的内心世界早已经超越常人,达到了某种精神层面的成熟和豁达。

“贝叶连宵看,梅花一样臞。” 贝叶即是梵文经典,是佛教的重要文献。连宵读之,可见其对佛法的专注与热衷。而将梅花比作一样“臞”则形象地表达了僧人在寒冷中的坚守和不屈。

“记诗诚敢许,戒酒恐应无。” 这两句透露出诗人的文学才华,同时也表现了对僧人持戒的赞赏。诗人以自己的诗歌为礼物赠送给了性,并表示自己虽然敢于许诺,但对于戒除酒色等世间杂念,则感到困难,表达了一种自谦之意。

“好向苏堤上,行行掐数珠。” 这两句描绘出僧人在苏堤(可能是某个特定寺院的堤岸)上沉思默想,并手持念珠,心无杂念,一心向佛的场景。

整首诗通过对僧人的赞美和对其精神境界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佛教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同时也反映出宋代社会中佛教与文人之间的互动交流。

收录诗词(301)

宋伯仁(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赠僧妙源新创宝叶庵

立锥无地未为穷,况有三椽似鹤笼。

细纳海山听夜雨,旋栽松竹引秋风。

诗如东野肩头瘦,禅与西来鼻孔同。

他日寺成君记取,维摩床画雪岩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山下

山下六七里,山前八九家。

家家清到骨,只卖水仙花。

形式: 五言绝句 押[麻]韵

丑女歌

梳风杨柳笑,沐雨杏花羞。

看看三十馀,不敢下妆楼。

待媒媒不来,对娘娘共哭。

何时王右军,来坦东床腹。

君不见西施绝色天下白,能使麋鹿走吴宫。

玉环一笑百媚生,能使渔阳鞞鼓惊玄宗。

无盐无盐形貌恶,当时一段议论千古生清风。

美妇未必美,所美貌徒美。

丑妇未必丑,所丑行不丑。

丑妻恶妾寿乃翁,何须能劝羊羔酒。

形式: 古风

中秋月

只与閒时月一般,宁知今夕最团栾。

竹边借柄还如扇,花下传杯可当盘。

野兔易忘终夜梦,林乌未许一枝安。

人生几个中秋节,那得都将笑眼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