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操五首(其三)越江

越山兮峨峨。越之水兮曾波。父不见兮奈何。

父不见兮泣于昊天。天不闻兮予生可捐。

江之深兮深可测。天有知兮父可得。

父可得兮予悲释。

形式: 琴操

鉴赏

这首诗《琴操五首(其三)越江》由明代诗人童冀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自然景象的融合,展现了诗人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首句“越山兮峨峨”以巍峨的山峰起笔,营造出一种壮丽而又孤寂的氛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沉重与孤独。接着,“越之水兮曾波”则将视线转向了江河,波涛汹涌的江水象征着情感的激荡与波动,同时也与上句的山峰形成对比,展现出自然界的壮美与力量。

“父不见兮奈何”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父亲的深深思念与无法相见的无奈。紧接着,“父不见兮泣于昊天”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将泪水与天空相连,寓意着对父亲无尽的哀思与怀念,仿佛整个天空都承载着这份悲伤。

“天不闻兮予生可捐”一句中,“天不闻”表达了诗人认为上天未能理解或回应自己的哀求,而“予生可捐”则是诗人愿意牺牲自己生命来换取与父亲的重逢,体现了对父亲的深情与执着。

“江之深兮深可测”再次回到自然景象,用江水的深度来比喻情感的深厚,暗示诗人的情感如同江水一般深邃且难以测量。“天有知兮父可得”则表达了诗人对上天的期待,希望上天能够知晓他的心愿,让与父亲的团聚成为可能。

最后,“父可得兮予悲释”点明了主题,当诗人想象与父亲重逢的那一刻,心中的悲伤得以释放,情感得到了慰藉。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与情感的细腻表达,深刻地展现了诗人对父亲的思念与渴望团聚的心情,情感真挚,感人至深。

收录诗词(383)

童冀(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琴操五首(其四)禾山

我昔家兮禾山之阳。今我曷为钓于兰江。

禾山之下,有黍有稌。我田我渔,我室我宇。

自我不见,三载于兹。江水东流,悠悠我思。

形式: 琴操

琴操五首(其五)闵兰

兰生兮湑湑。敛厥华兮混萧艾而群。

处世罔余知兮繄其所。孰植于门兮芳以贾。

患蹇捋锄兮曷返质乎空山。

视世奚悲兮嗟嗟乎尔兰。

形式: 琴操

过洞庭

尝闻楚粤交,积水之所汇。

我来当五月,雨过百川会。

奫沦讵有底,磅礴信无外。

日月互吞吐,风云时霮䨴。

夷夏斯界限,江汉相襟带。

吴樯与蜀柂,飘忽风雨快。

平生独往意,颇觉空眼界。

孰云吞八九,胸中不芥蒂。

行当登日观,一览瀛海大。

形式: 古风

夜雪简王雪舟

儿时不识愁,见雪喜欲颠。

长大颇不喜,所望在有年。

蹉跎齿发暮,况乃忧患煎。

一身去乡国,道里踰五千。

北风昨夜起,积雪被南天。

故乡美醽醁,不到篷窗前。

颇闻王子猷,夜泛湘江船。

岂无戴安道,掩关方醉眠。

人事每如此,远客殊可怜。

形式: 古风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