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暴寒冻损呻吟

由心有痴爱,痴爱乃有业。

因业疾病生,痛此百骨节。

声相成呻吟,齿颊空咬龁。

侧眼看圜扉,以手枕匣褉。

观此心无形,安得有业结。

业结如空华,病宁有枝叶。

方作是念时,颠倒想即灭。

心造古佛样,路入法界辙。

稽首甘露味,销此烦恼热。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狱中暴寒冻损呻吟》是宋代僧人释德洪所作。诗中描绘了在狱中遭受严寒之苦的情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囚犯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首句“由心有痴爱,痴爱乃有业”,开篇点明了罪孽的根源在于内心的情感纠葛,痴情与欲望导致了罪业的产生。接着,“因业疾病生,痛此百骨节”描述了罪业带来的痛苦,不仅体现在身体上,更深入到心灵深处,让每一个关节都感受到痛苦。

“声相成呻吟,齿颊空咬龁”进一步描绘了囚犯在痛苦中的表现,声音与呻吟交织在一起,牙齿空咬,表现出内心的无助与挣扎。接下来,“侧眼看圜扉,以手枕匣褉”则通过动作的细节,展现了囚犯在困境中的孤独与无奈。

“观此心无形,安得有业结”表达了对罪业本质的思考,认为罪业并非实体存在,而是内心情感的产物。接着,“业结如空华,病宁有枝叶”将罪业比作虚幻的花朵,暗示罪业如同梦幻泡影,无实质可言,而疾病则如同枝叶,是罪业带来的表象。

“方作是念时,颠倒想即灭”表明了诗人对于罪业与痛苦的深刻反思,认为只有正视内心,消除颠倒的念头,才能解脱痛苦。最后,“心造古佛样,路入法界辙”表达了通过修行达到心灵的净化,如同古佛般纯净,最终步入佛法的境界。

“稽首甘露味,销此烦恼热”则是对解脱的向往与追求,通过修行获得内心的清凉与宁静,消解一切烦恼与痛苦。整首诗通过对狱中囚犯的描绘,展现了对生命、痛苦、解脱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佛法智慧的追求与实践。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御手委廉访守贰监勘钊庆裕二十三日复收入禁将入狱忧无人供饭有银一两钱六百以付来胜甫胜甫曰此止可办半月过此如何余默计曰有官饭耳

出狱未两月,单身寄孤馆。

别甑容搭馏,酬以涤碗盏。

那知复入狱,亲旧无半眼。

但馀半月粮,何以供岁晏。

摩挲没柄杓,准拟吃官饭。

来生空敛眉,其室亦喟叹。

丛林明白老,寰宇洪觉范。

所至神物护,尔辈见不惯。

我说此偈已,万象俱称赞。

形式: 古风

与黄六雷三

我觅应佣者,忽得黄与雷。

结束颇精悍,拱喏骇吾侪。

从余今几日,临事见肺怀。

立身守中直,勿自无疑猜。

为奴不欺主,乃是廊庙材。

何必弄笔语,然后为贤哉。

纷纷贵与贱,百年同一抔。

弛担坐亦汝,万事付浮埃。

形式: 古风

超然携泉侍者来建康狱慰余甚喜作此

堂堂福德相,凛凛龙泉威。

天神护戒足,山鸟曾巢衣。

弥天并舆载,清凉七帝师。

其徒今日荣,渠心终笑之。

一钵游人间,不言行四时。

胡为肯至此,惊定心愈疑。

乃知明月净,曾不憎污池。

异哉月旁星,随逐相因依。

群囚手加额,雀息瞻梵仪。

吾亦失沉痾,一笑欢解颐。

形式: 古风

次韵云居诠上人有感

招谤坐多谈,近稍遵寡语。

仰嗟浊恶世,友道终愧古。

君独淡无营,诵经如谷布。

见人作白眼,此意吾亦与。

十年云水间,所至每同处。

旧游虽陈迹,历历尚可数。

更期秋风高,结伴湘山去。

我生无寸长,百事仍莽卤。

不知独何修,得与君辈伍。

无乃造物者,不杀念痴鲁。

云居无所为,粥饭听钟鼓。

不材获饱暖,此德荷佛祖。

诗成自誇笑,闻者亦惊顾。

已决寡语堤,事过乃知误。

毕卓卧瓮边,谢琨挑邻女。

见之独傲然,真情人不怒。

君能识此意,吾语亦可恕。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