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云居诠上人有感

招谤坐多谈,近稍遵寡语。

仰嗟浊恶世,友道终愧古。

君独淡无营,诵经如谷布。

见人作白眼,此意吾亦与。

十年云水间,所至每同处。

旧游虽陈迹,历历尚可数。

更期秋风高,结伴湘山去。

我生无寸长,百事仍莽卤。

不知独何修,得与君辈伍。

无乃造物者,不杀念痴鲁。

云居无所为,粥饭听钟鼓。

不材获饱暖,此德荷佛祖。

诗成自誇笑,闻者亦惊顾。

已决寡语堤,事过乃知误。

毕卓卧瓮边,谢琨挑邻女。

见之独傲然,真情人不怒。

君能识此意,吾语亦可恕。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德洪创作的《次韵云居诠上人有感》。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云居诠上人的敬仰之情,以及对自己人生经历和修行的反思。

首句“招谤坐多谈”,点明了诗人因言谈而招致非议的事实。接着,“近稍遵寡语”表明诗人意识到问题所在,开始减少言谈,以避免再次招致诽谤。诗人通过“仰嗟浊恶世,友道终愧古”表达了对当今社会风气的不满,并感叹于古人友情的纯真。

“君独淡无营,诵经如谷布”赞扬了云居诠上人的淡泊名利、专心修行的生活态度。诗人进一步描述了云居诠上人与他人交往的方式:“见人作白眼,此意吾亦与。”这里的“白眼”比喻对世俗的不屑一顾,表现了云居诠上人超脱世俗的态度,诗人对此深表认同。

接下来的“十年云水间,所至每同处”描述了诗人与云居诠上人在过去十年间的深厚友谊,他们共同经历了许多事情。“旧游虽陈迹,历历尚可数”强调了这些回忆虽已过去,但依然清晰在目,体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情。

“更期秋风高,结伴湘山去”表达了诗人期待未来与云居诠上人一同出游的愿望,预示着两人友情的延续。诗人接着反思自己的人生:“我生无寸长,百事仍莽卤。”承认自己在才华和行事方面并无突出之处,生活也常显得混乱。

“不知独何修,得与君辈伍”表达了诗人对于能够与云居诠上人这样的高僧为伍感到意外和惊喜。他接着思考这是否是命运的安排:“无乃造物者,不杀念痴鲁。”认为可能是上天的恩赐,让他有机会远离世俗的束缚,专注于修行。

“云居无所为,粥饭听钟鼓”描绘了云居诠上人修行生活的简朴与宁静,诗人对此表示赞赏。最后,“不材获饱暖,此德荷佛祖”表达了诗人对云居诠上人通过修行获得精神满足和物质保障的羡慕。

整首诗通过对比古今、自我反思和对云居诠上人修行生活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和对友情的珍视。诗中充满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高尚品质的向往。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大圆庵主以九祖画像遗作此谢之

大圆庵中亦何有,但有草座枯藤枝。

朝来壁间亦图画,何从貌此宁馨儿。

发光抹漆肤琢玉,坐睡俛然方拄颐。

当时两脚不肯举,今虽有口如当时。

知谁逸想寓此意,必也高人非画师。

我遭俗瞋坐多语,坐客厌处终不疑。

兴来曳杖出门去,路穷回反无涧溪。

见之心怍有愧色,君以赠我聊针之。

亦知褊心当服韦,命车何必先锋为。

从今靖然痛坚捍,正恐习气时决堤。

细看忽忆孔北海,曾读曹瞒禁酒词。

形式: 古风

送凝上人

我生风韵无尘埃,扬清激浊心不回。

少年不忍混白黑,出言动辄为身灾。

突汀出岸水必拍,乔木颖林风必摧。

乃知此世要不免,毁誉于吾何有哉。

君今欲脱此等忧,献君一策真良谋。

人言白璧为石头,唯唯慎莫分劣优。

坐中亦复发一语,众将环视如仇雠。

此策简截君牢收,饱食熟睡且随流。

泛然四海无不可,人将爱与君同游。

形式: 古风

谢李商老伯仲见过

破屋如马厩,楚囚亦王尼。

名士连璧来,下马气吐霓。

论高玉屑锯,意妙鸡骇犀。

君看八尺姿,一尾抹万蹄。

弟昆清净妍,俱当籍金闺。

胡为披白帢,作队趋尘泥。

漏风驼止卧,跨海鹘方栖。

何时对陛下,道与稷卨齐。

功成归脩水,春风雨一犁。

嗟余世不要,所至值涧溪。

愿从诸郎游,日涉长灌畦。

形式: 古风

别潜庵源禅师

宝公禁锁寻常事,形如聚墨非实然。

潜庵去眼十五白,再见敬仰加拳拳。

黄龙今代南阳老,而公不减真耽源。

眉须俱荒气深稳,幻灭都尽光浑圆。

公登八十我才半,道义乃尔相忘年。

西山无时渡漳水,洞壑俨在眉目前。

祝公勿学亮座主,兴来径往呼不旋。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