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三首(其三)

谁摘碧天色。点人小龙团。

太湖万顷云水,渲染几经年。

应是露华春晓,多少渔娘眉翠,滴向镜台边。

采采筠笼去,还道黛螺奁。龙井洁,武夷润,岕山鲜。

瓷瓯银碗,同涤三美一齐兼。

时有惠风徐至,赢得嫩香盈抱,绿唾上衣妍。

想见蓬壶境,清绕御炉烟。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鉴赏

这首《水调歌头》的第三首,由清代诗人李慈铭所作,以茶为题,描绘了茶之雅致与品茗之乐。诗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茶文化的深邃与高雅。

首句“谁摘碧天色,点人小龙团”,以“碧天色”比喻茶叶的色泽,生动地描绘了采摘茶叶的场景,仿佛天空的颜色被巧妙地点缀在小巧的茶团之上,既形象又富有诗意。接着,“太湖万顷云水,渲染几经年”一句,通过太湖的广阔与云水的渲染,暗示了茶叶制作过程中的时间与耐心,以及自然与人工的和谐共融。

“应是露华春晓,多少渔娘眉翠,滴向镜台边”则进一步将自然之美与人的生活紧密相连,露珠在清晨的阳光下闪烁,如同渔娘的眉毛般翠绿,映照在镜子的边缘,既展现了自然界的纯净与生机,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采采筠笼去,还道黛螺奁”描述了茶叶从采摘到归置的过程,筠笼(竹篮)承载着茶叶的旅程,而“黛螺奁”则象征着精致的茶具,暗示了品茗的仪式感与艺术性。

后半部分“龙井洁,武夷润,岕山鲜”列举了中国三大名茶产地的特色,分别代表了茶的清洁、滋润与新鲜,体现了不同地域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瓷瓯银碗,同涤三美一齐兼”则表达了茶具的精美与实用性,无论是瓷瓯还是银碗,都能完美地呈现茶叶的香气与色泽,同时融合了茶的三种美好——清洁、滋润与新鲜。

“时有惠风徐至,赢得嫩香盈抱,绿唾上衣妍”描绘了品茗时的氛围与感受,微风轻拂,带来嫩香四溢,仿佛绿色的唾液点缀在衣物上,不仅增添了视觉上的美感,更体现了茶香与人心的和谐共鸣。

最后,“想见蓬壶境,清绕御炉烟”以蓬莱仙境作比,表达了对茶境的无限遐想与向往,茶香如同仙气缭绕,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茶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茶文化的丰富内涵,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生活与美的深刻感悟,是一首兼具艺术性和哲理性的佳作。

收录诗词(325)

李慈铭(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著名文史学家。初名模,后改今名,字爱伯,室名越缦堂。会稽(今浙江绍兴)西郭霞川村人。光绪六年进士,官至山西道监察御史。数上封事,不避权要。日记三十余年不断,读书心得无不收录。学识渊博,承乾嘉汉学之余绪,治经学、史学,蔚然可观,被称为“旧文学的殿军”

  • 字:式侯
  • 号:莼客
  • 籍贯:晚年自署越缦老
  • 生卒年:1830~1894

相关古诗词

水龙吟二首(其一)

百年如此今宵,倩谁力挽银河住。

长空一白,万声都噤,截天风雨。

斗大蟾宫,鱼龙翻动,波涛秋怒。

恁奔雷战夕,痴云遏晓,看长剑,青虹吐。

惨黯初鸿征路,问天涯弄珠何处。

人间一霎,排风吹浪,广寒知否。

可惜江山,不曾照出,悲欢离聚。

只葫芦、尊酒苍茫独夜,唤冰夷舞。

形式: 词牌: 水龙吟

水龙吟二首(其二)

是谁搅散杨花,教伊故泥春消息。

一番做雨,一番催霁,陡经寒食。

试扇心情,烧香庭院,宜眠时节。

更嫣红落后,清阴如许,便怎地,销魂得。

任是江郎华发,且将伊、恣情怜惜。

年年芳草,天涯绿遍,东风无迹。

满树啼鹃,尽情恼乱,个人离别。

只斜阳、袅尽游丝,似写我,愁肠结。

形式: 词牌: 水龙吟

潇湘忆故人

梁王台上,有西风倦旅,弹铗衔杯。一日几徘徊。

恁侠客侯朱,狎客邹枚。

千秋巷陌,问斜阳、一例蒿莱。

只人说、寒林归燕,信陵门下飞来。

应还忆,沧海畔,正西凫、故山猿鸟争猜。

秋色更番催。又菊散霜疏,枫绽烟开。

纱巾漉酒,唤双鬟、卖褥安排。

风云感、干人甚事,橛船满载菱回。

形式:

洞仙歌四首(其一)

翠云缺处,有花光红沁。青玉重门锁芳讯。

更经坛、日静药径烟深,流水里、依约棋声人影。

瀛洲携俊侣,暂探仙源,多恐秦人笑相问。

酒后俯危栏,香絮濛濛,蓦云外、玉笙吹醒。

恁窣地、东风妒缃桃,又添得人间,素尘一寸。

形式: 词牌: 洞仙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