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复作归田去,犹残穫稻功。
筑场怜穴蚁,拾穗许村童。
落杵光辉白,除芒子粒红。
加餐可扶老,仓庾慰飘蓬。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归乡后的田园生活,通过对农事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一种平和安稳的情感。诗中的“复作归田去”表明诗人再次回到自己的田地上劳动,而“犹残穫稻功”则说明工作还未完成,显示出农业生产的艰辛与不易。
“筑场怜穴蚁”一句中,“筑场”指的是修建用于晒谷物的场地,而“怜穴蚁”则是对正在这个场地上忙碌的小昆虫——蚂蚱表示同情。这种写法体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和对大自然生灵的关怀。
“拾穗许村童”一句,通过孩子们在田间拾拾剩余谷物的场景,展现了一幅和谐的乡村画面,同时也反映出农民生活中的勤俭美德。
诗中还用“落杵光辉白”、“除芒子粒红”来形容稻米脱壳后的洁白和谷物收成后颗粒饱满的景象,通过对自然之美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对劳动成果的欣赏和喜悦。
最后,“加餐可扶老,仓庾慰飘蓬”则表明通过辛勤的劳作,可以为家庭增加粮食储备,从而使得年迈之人也能得到温饱,这种安稳感带来的满足和愉悦,是诗人对田园生活最真挚的情感写照。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细腻的语言,勾勒出了一个勤劳耕耘、自给自足的乡村生活图景,表达了诗人对于平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界的深切情感。
不详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清旭楚宫南,霜空万岭含。
野人时独往,云木晓相参。
俊鹘无声过,饥乌下食贪。
病身终不动,摇落任江潭。
浦帆晨初发,郊扉冷未开。
村疏黄叶坠,野静白鸥来。
础润休全湿,云晴欲半回。
巫山冬可怪,昨夜有奔雷。
凉气晚萧萧,江云乱眼飘。
风鸳藏近渚,雨燕集深条。
黄绮终辞汉,巢由不见尧。
草堂樽酒在,幸得过清朝。
闻道乘骢发,沙边待至今。
不知云雨散,虚费短长吟。
山带乌蛮阔,江连白帝深。
船经一柱观,留眼共登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