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五首(其三)

穷厓不可极,飞步凌烟虹。

危泉泻石道,空影垂云松。

千峰互攒簇,掩映青芙蓉。

高台倚巉削,倾侧临崆峒。

失足堕烟雾,碎骨颠崖中。

下愚竟难晓,摧折纷相从。

吾方坐日观,披云笑天风。

赤水问轩后,苍梧叫重瞳。

隐隐落天语,阊阖开玲珑。

去去勿复道,浊世将焉穷。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所作的《登泰山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中描绘了登山者的壮志豪情与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

首句“穷厓不可极,飞步凌烟虹”,以夸张的手法描绘登山者勇往直前的决心和不畏艰难的精神,仿佛要超越云霄,踏破彩虹。接下来,“危泉泻石道,空影垂云松”两句,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展现了山间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景象以及云雾缭绕、松影婆娑的幽静氛围,营造出一种既雄伟又神秘的自然景观。

“千峰互攒簇,掩映青芙蓉”则进一步渲染了泰山的壮丽景色,千峰竞秀,层峦叠嶂,如同青色的芙蓉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美不胜收。而“高台倚巉削,倾侧临崆峒”两句,则通过对比手法,强调了登山者的勇气和决心,即使面临险峻的地形,也要勇往直前,直至到达高台,俯瞰群山。

“失足堕烟雾,碎骨颠崖中”警示登山者面对危险时的谨慎与警惕,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接下来,“下愚竟难晓,摧折纷相从”两句,通过对比愚者与智者的态度,强调了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顺应的重要性。

最后,“吾方坐日观,披云笑天风”表现了诗人登顶后的喜悦与自由感,仿佛与天地同呼吸,笑看风云变幻。“赤水问轩后,苍梧叫重瞳”则是诗人借助古代神话人物的典故,表达对历史文化的追思与敬仰。“隐隐落天语,阊阖开玲珑”描绘了诗人与天地对话的情景,仿佛能听到天界的低语,感受到宇宙的奥秘。“去去勿复道,浊世将焉穷”则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烦恼的超脱,以及对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泰山的壮丽风光,更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体现了王守仁作为哲学家兼文学家的独特视角和深邃思想。

收录诗词(564)

王守仁(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幼名云,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 字:伯安
  • 号:阳明
  • 生卒年: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

相关古诗词

登泰山五首(其四)

尘网苦羁縻,富贵真露草。

不如骑白鹿,东游入蓬岛。

朝登太山望,洪涛隔缥缈。

阳辉出海云,来作天门晓。

遥见碧霞君,翩翩起员峤。

玉女紫鸾笙,双吹入晴昊。

举首望不及,下拜风浩浩。

掷我《玉虚篇》,读之殊未了。

傍有长眉翁,一一能指道。

从此炼金砂,人间迹如扫。

形式: 古风

登泰山五首(其五)

我才不救时,匡扶志空大。

置我有无间,缓急非所赖。

孤坐万峰颠,嗒然遗下块。

已矣复何求,至精谅斯在。

淡泊非虚杳,洒脱无蒂芥。

世人闻予言,不笑即吁怪。

吾亦不强语,惟复笑相待。

鲁叟不可作,此意聊自快。

形式: 古风

泰山高次王内翰司献韵

欧生诚楚人,但识庐山高,庐山之高犹可计寻丈。

若夫泰山,仰视恍惚,吾不知其尚在青天之下乎,其已直出青天上?

我欲仿拟试作《泰山高》,但恐培塿之见未能测识高大,笔底难具状。

扶舆磅礴元气钟,突兀半遮天地东。

南衡北恒西泰华,俯视伛偻谁争雄?

人寰茫昧乍隐见,雷雨初解开鸿蒙。

绣壁丹梯,烟霏霭䨴。海日初涌,照耀苍翠。

平麓远抱沧海湾,日观正与扶桑对。

听涛声之下泻,知百川之东会。

天门石扇,豁然中开。幽崖邃谷,襞积隐埋。

中有逐世之流,龟潜雌伏,餐霞吸秀于其间,往往怪谲多仙才。

上有百丈之飞湍,悬空络石穿云而直下,其源疑自青天来。

岩头肤寸出烟雾,须臾滂沱遍九垓。

古来登封,七十二主。后来相效,纷纷如雨。

玉检金函无不为,只今埋没知何许?

但见白云犹复起封中,断碑无字天外日月磨刚风。

飞尘过眼倏超忽,飘荡岂复有遗踪。

天空翠华远,落日辞千峰。鲁郊获麟,岐阳会凤。

明堂既毁,闷宫兴颂。

宣尼曳杖,逍遥一去不复来,幽泉呜咽而含悲,群峦拱揖如相送。

俯仰宇宙,千载相望。堕山乔岳,尚被其光。

峻极配天,无敢颉颃。

嗟予瞻眺门墙外,何能彷佛窥室堂?

也来攀附摄遗迹,三千之下,不知亦许再拜占末行。

吁嗟乎,泰山之高,其高不可极,半壁回首,此身不觉已在东斗傍。

形式: 古风

寄舅

老舅近何如,心性老不改。

世故恼情怀,光阴不相待。

借问同辈中,乡邻几人在?

从今且为乐,旧事无劳悔。

形式: 古风 押[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