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晚归寄诗友(其三)

功名违壮志,戒律负前身。

刘德长欺客,王融却笑人。

残年增受岁,病眼怯逢春。

杖屦知何向,知公未厌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功名与我壮志相违,戒律束缚了前生的期许。
刘德长久久欺侮客人,王融却嘲笑他人。
垂暮之年增添了一年又一年,病眼看春天也感到害怕。
杖藜鞋子不知将去何方,只知您并未厌倦频繁的奔波。

注释

功名:追求的名声和地位。
壮志:豪壮的志向。
戒律:佛教或道德上的约束。
前身:过去的自己,这里可能指前世。
刘德长:具体人物,可能有讽刺意味。
欺客:欺负或对待客人不善。
王融:另一具体人物,可能也是被讽刺的对象。
笑人:嘲笑他人。
残年:晚年,垂暮之年。
受岁:度过一年。
病眼:患病的眼睛。
怯:害怕。
杖屦:拐杖和鞋子,代指行动。
何向:去哪里。
厌频:厌倦频繁。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师道的《湖上晚归寄诗友(其三)》中的片段。从内容上看,它表达了诗人对功名无成和年老体衰的感慨。首句“功名违壮志”揭示了诗人年轻时怀揣壮志豪情,但现实与理想相悖,未能实现抱负。次句“戒律负前身”暗示了诗人可能曾有过出家或遵循某种戒律的想法,但如今却未能坚守。

“刘德长欺客,王融却笑人”两句,通过典故表达了自己的孤独与无奈,刘德长和王融是历史人物,这里借以自比,暗示自己被他人轻视或嘲笑。接着,“残年增受岁,病眼怯逢春”描绘了诗人晚年身体状况不佳,对即将到来的春天感到畏惧,流露出深深的忧虑。

最后两句“杖屦知何向,知公未厌频”中,“杖屦”代表老迈,诗人问自己将何去何从,是否还能承受频繁的忧患,表达了对未知命运的迷茫和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希望得到理解和支持。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展现了诗人面对生活挫折的坚韧与无奈,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收录诗词(750)

陈师道(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一字无己,汉族。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 字:履常
  • 号:后山居士
  • 籍贯:彭城(今江苏徐州)
  • 生卒年:1053~1102

相关古诗词

湖上晚归寄诗友(其一)

髭发难藏老,湖山稳寄身。

却寻方外士,招作社中人。

霜叶深于染,秋花晚自春。

无人还有碍,诗卷莫辞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湖上晚归寄诗友(其四)

红绿羞明眼,攲斜久病身。

年龄不待命,湖海却留人。

点滴花间露,新鲜柳上春。

情怀将底用,诗外不须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湖上晚归寄诗友(其二)

蓑笠宜多病,衣冠错致身。

清愁偏待客,白发解禁人。

江月深留雪,山梅探借春。

兴从湖上发,诗为道人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登寺山

晴山堪著眼,别意不胜秋。

小作三年别,聊为五斗谋。

要须乘下泽,不待到壶头。

预恐登临处,长思马少游。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